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健康>>医视界

冉华蓉:医路艰辛甘做麻醉“开路人”

2022年04月25日12:06 |
小字号

  “当年我走进口腔医院这扇门时,还是个小姑娘;等我走出这扇门时,已经头发花白”。再次踏进口腔医院的大门,冉华蓉感慨道。

冉华蓉近照。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供图

  引领发展 甘做开路人

  1957年,18岁的冉华蓉提着大包小包,来到重庆市口腔医院报到。在她的印象里,当时的医院规模很小,只有四层楼,第四层为员工宿舍。但冉华蓉没想到的是,眼前这个“毫不起眼”的口腔医院,她一待就是43年。

  “当时还是开放点滴麻醉,患者都是小孩子,麻醉做做停停的……”彼时的医院还没有专设麻醉科,但随着颌面外科的病人多了起来,对专职麻醉师也有了更多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分到手术室的冉华蓉,于1963年前往外科医院进修麻醉专业知识,回来后与三名同事组成了麻醉组,直属颌面外科。

  也是在1963年,重庆市麻醉学会成立,并每月开展1-2期学术讲座。实践分享、理论补充、专业培训……一堂堂讲座和临床实践的不断累积,加快了冉华蓉的成长速度,也为医院单独成立麻醉科奠定了基础。

  随着麻醉组的成员逐渐增多,作为负责人,冉华蓉定期带领团队进行相关麻醉教学、技术的探讨,从病例中总结方法,直到麻醉科正式成立。1989年5月30日,原重庆市卫生局发布了《关于麻醉科室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重庆市口腔医院立即响应,成立了麻醉科。

  科室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引进成人麻醉机、小儿麻醉机、插管设备等麻醉设备,开放了点滴麻醉、静脉麻醉等项目,麻醉科水平逐步提高,学术水平也获得了多方认可。1991年5月31日,冉华蓉撰写的《氯胺酮与羟丁酸钠复合麻醉在小儿颌面部手术中的应用》在首届七市暨四川省第七次麻醉学术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没觉得有多大的荣耀,这是我的职责,所以我只有一心扑在上面,尽我最大努力去做好。”冉华蓉坦言。

冉华蓉旧照。(资料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供图

  步履不止 践行医者使命

  冉华蓉有个雷都打不动的习惯,那就是尽管每次术前参与了病例讨论,她仍然坚持手术前深入病房,亲自了解患者情况,根据患者动态变化的病情结合主治医师的手术方案去调整麻醉方案,并且无论任何时候她都要等病人真正清醒方才离开,坚持在患者手术后随访麻醉情况。

  由于手术过程常常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冉华蓉经常不能按时下班,并且由于饮食不规律导致她在年轻时就患上慢性胃炎。

  “有次疼得在地上打滚。”同事都劝冉华蓉别太拼,身体最重要,她都是笑着答应,但稍有好转后,她又立马投入工作中。

  “一个步骤都不能少,保持对病人绝对负责的态度”冉华蓉说道,“我并不特别,在那个年代,大家都是这样做的,病人就跟自己的亲人一样,这也是我的工作责任,不能出任何差错。”直到现在,这份融入骨血的责任感都从未在冉华蓉身上消失。

  不忘初心 与爱同行

  “我很幸运在口腔医院找到了自己一辈子要干的事业,口腔医院改变了我的人生,我非常感谢、非常热爱它。”冉华蓉原本学习的是护理专业,由于当时医院需要才接触麻醉,并因此对麻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成了她一辈子的事业。

  在那个没有奖金,薪资也不高的年代,或许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所追求的是什么,但每个人都有一股劲儿,一股心向一处使的劲儿,一股把病人治好当作一生宿命的劲儿。

  “在更好的条件下,希望年轻医生们能守住自己学医的本心,兢兢业业,从病人出发。”冉华蓉说道。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口腔医院麻醉科如今年门诊收治5万余例镇静镇痛口腔治疗病例,1500余例门诊儿童全身麻醉下治疗,3000余例手术室内麻醉,涵盖麻醉下门诊儿童口腔治疗、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儿童及成人口腔治疗技术。

  “一切都在变好”,从麻醉组到麻醉科,“以病人为中心”的博爱精神仍与院同在,伴随着每一位口腔人。(蒋永劲)

(责编:陈易、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