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健康>>医视界

王文伟:以初心致“医”心 择一事终一生

2022年04月25日12:07 |
小字号

  “党需要我在哪里我就在哪里,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就是我的志愿。”对于87岁的王文伟来说,因为有信仰,所以她立足岗位,心系患者,为口腔医学事业坚守奋斗了大半生。

王文伟生活照。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供图

  “误打误撞”的正确选择

  对于王文伟来说,学医是因为一个偶然。上中学时,她因到华西大学(现四川大学)上了一堂生物课,显微镜下的草履虫让她感到新奇,于是她“冲动”决定:放弃文学,去华西学医。进入华西后,王文伟被分配到口腔医学,“当时年纪小,只觉得学医很有趣,但其实我根本不懂‘牙学’。”王文伟笑着说道。

  在误打误撞中选择了口腔医学的王文伟,从老师口中听到刘方柏老师的事迹,她对刘方柏的学科素养充满敬佩,也逐渐对口腔医学有了新的认识,开始主动用心去学习专业知识。

  毕业后,王文伟于1956年被调到重庆市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工作,当时医院仅有一台综合治疗台,环境也比较简陋。“但医院非常热闹,每天排长队看病的病人太多了,都医院门口都排到天桥了,甚至有人从窗户‘跳进来’治疗。”面对患者急切的就医需求,王文伟深感责任重大,临床中更加全心全意地工作,看到患者病情好转和康复,她再忙也不感觉到累。

  “虽然我不懂口腔医学,在偶然下‘混’进了牙科队伍,但既然进来了,那我就一定要‘混好’,择一事,终一生。”王文伟有趣地形容自己年轻时的想法说。

王文伟旧照。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供图

  以心换心的无悔坚守

  “既然选择坚守,那就要尽自身努力做到最好。”王文伟不仅这样告诫自己,也是这样行动的。80年代,医院从国外引进一台超声波根管治疗器,到院后,王文伟迅速开始摸索,熟悉掌握后,很快便将它用于口腔疾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在此基础上,她还写了一篇关于超声波根管治疗的文章,发表于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属当时国内第一篇相关文章,具有非凡意义。

  “活到老,学到老,作为医生更应该如此。医学这个学科从来都是三年一更新,甚至更快,如果不学习更新知识和技术,治疗就跟不上。”王文伟从小喜欢外文,擅长外文,因此对外国医学杂志资料都能熟读掌握,她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学习补充新知识,这为她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积淀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此外,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王文伟作为编委参与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新医学文摘》卡片(口腔科分册)的编撰中,与医院外科的刘方柏主任(主编)、修复科的敬万年主任(副主编)一同编绘口腔医学文字卡片,在全国发行。通过定期到附近的书店订阅新进的外国期刊,并将期刊翻译成中文,用一张小小的卡片记录下来,便于年轻医生们及时了解、学习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理论知识。

  “那时每个月都要翻译五、六篇文章,医生们也从中学到很多先进知识,在国内都很受欢迎,不少医生都写来信与我们探讨。我们作为团队参与到该杂志的编撰中,彰显了口腔医院当时在全国的标杆作用和影响力。”王文伟介绍。

  随着院内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重庆市口腔医院的医疗水平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在群众心中树立了良好口碑。“建院初期我就来到医院,从小小旧旧的医院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我都看在眼里,成为建设医院的一份子,我很自豪也很骄傲。”王文伟感慨地说。

  全心全意地坚定付出

  “人需要有信仰,需要有一个激励、引导自己的方向。”在青年时代,王文伟就对党和国家充满崇敬与热爱。她选择共产党,因为这是她的信仰,是指引她前进方向的力量。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王文伟认为自己成为一名医生是冥冥之中受到信仰的指引,她时刻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管作为医生有不被患者理解的时候,但我认为既然选择这份职业就要担起这个责任,多加强和患者的沟通,把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当做自己前进的唯一标准。”

  “我们与医院是共同成长起来的,医院发展到现在很不容易,这是每一位口腔人的努力。希望年轻医生们继续努力,让医院不断发展强大,在现今的规模下更上一层楼。”王文伟告诫他们,作为医生,要心中有信仰,一切从病人出发,多专研业务、学习理论知识。只有这样,口腔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才能提高,病人的需求才能得以满足,作为医生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蒋永劲)

(责编:陈易、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