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健康>>要闻

如何正确看待心理疾病

2022年04月28日14:58 |
小字号

  近日,重庆三一八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顾庆乐接诊了一位典型的焦虑症患者张先生。

  据了解,张先生今年48岁,从2年前开始,因为工作压力的增大,他变得总是愁眉苦脸,脾气也渐渐变得急躁,晚上还经常失眠。起初他的妻子只是让他放宽心,但半年前,张先生突发身体不适,进行各项检查后却未发现任何异常。从此,张先生不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几次十分严重,但只要一到医院,他的症状就迅速缓解。

  医生认为张先生的病是因为精神心理问题导致的,并多次劝导张先生看精神心理科,但张先生始终不肯配合,固执的认为自己是得了躯体疾病。后来在妻子的要求下才不情愿地去了精神心理科。可即便如此,张先生还是不能完全配合医生。医生建议他服用药物,但张先生总是推三阻四的,或者不遵照医嘱服药,甚至反复询问有没有快一点的方式来治疗自己的病情。

  据顾庆乐介绍,焦虑障碍的患者往往都有这样的治疗过程,医生要求这么做,他们偏偏要那么做,很难完全的听医生的话。同时,他们还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精神疾病的病耻感严重。其实,这是很多精神科患者的通病,越是轻病的患者就越容易出现这样的顾虑。就像张先生一样,如果他没有这些顾虑,完全可以通过门诊就能将问题解决。精神心理也是健康的组成部分,也会与躯体一样生病或是出现问题,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一味因病耻感而讳疾忌医,只会加重病情。

  如何缓解病人的病耻感

  打破沉默 化被动为主动

  当患者出现病耻感后,首先要承认自己的心理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对此保持沉默。患者可以多了解相关的知识,认识到病耻感是一种心理上的应激反应,以缓解未知的恐惧感。同时,患者还可以积极寻求家属和医生的帮助,合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诉求,以尽快走出疾病带来的心理阴影。

  重新找到自我价值

  如果患者一直没有从病耻感中走出去,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上的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甚至对自己产生极大的不自信。为减轻心理负担,患者不能整天想着病情,应该及时规划日后的生活,可以参加一些活动或者重归工作中,以转移注意力,并从中获得成就感,逐渐找到自己的价值。(重庆三一八医院 供稿)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责编:陈易、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