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健康>>医视界

重庆建设医院精神科:一次救治 帮助患者踏上千里返乡路

2022年05月06日11:00 |
小字号

  “魏老师,小魏最近的情况还好吗?一定要按时吃药千万不要断了。”“她最近还可以,药都按时吃了,非常感谢你们的关心。”4月28日一早,重庆建设医院精神科护士长胡燕拨通了一则属地为河南的电话号码。三年来,科室的医务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询问机主女儿的情况,而这一切都要从2019年5月5日的一场救治说起。

  定点救助精神患者

  “我记得那天特别热,大概在11:30的时候我们接到了来自派出所的电话,让我们去接一位患者。”当时的情景,胡燕仍然记忆深刻。

  考虑为“精神障碍患者”后,民警联系了重庆建设医院精神科,希望能够救治这名患者。

  行为紊乱、自言自语、面部表情怪异……因此当医护人员到场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抚患者情绪。

  当天下午5:00左右,患者终于被带入院中。在了解完相关信息后,科室主任陈云华立即安排值班医生谭麒玉完善其入院手续,同时由胡燕安排护理人员安置病房与病床。

  参与安置患者的医护们都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来的时候看不出她的样子,整个人蓬头垢面的,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臭味。”听着患者的吼叫声,医务人员们判断患者应当是外地人,精神异常行为可以肯定,不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史”,需要住院进行系统治疗。

  接诊收治辖区内的流浪、三无“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是重庆市建设医院精神科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每年都会有许多类似的患者被送院治疗,为此科室树立了“不忘初心、努力奋进、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专业坚守温暖患者心房

  右眼眶及左膝盖下存在淤青、左手腕关节部畸形、腹部可见妊娠纹。面对患者身上的伤情,科室迅速制定了诊疗方案,安排医务人员互相协作帮助患者尽快接受治疗。

  “你不要害怕啊,我们不是坏人,我们是来帮你的。”多位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分别为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洗澡洗头、修剪指甲……换上干净的病员服,同时为患者身上多处皮损进行消毒处理,此时患者的样貌和之前已然判若两人,情绪也逐渐稳定。

  处理完这一切后,天色逐渐暗沉,但对患者的救治才刚刚开始。

  哐啷一声,食物以及药物又被打翻在地。患者的情绪又开始激动起来,甚至还朝医务人员的脸上吐口水以及作出其他攻击性行为。

  为了让患者得到救治,科室人员团结协作、反复尝试了各种办法,无奈之下只能将药片磨成粉末,用生理盐水溶解,置于注射器内推注于患者口腔中。

  在经过一周的精心护理及治疗后,科室医务人员终于从患者口中得知了相关信息:魏小花(化名),来自河南开封。

  幸运的是,小花还记得父亲和叔叔的电话。电话里的父亲泣不成声,表示自己会尽快赶到重庆。

  5月13日晚,一路风尘仆仆的家属终于赶到了医院。看到了失踪多日的女儿,欣喜的泪水夺眶而出,双方紧紧的拥抱在了一起,现场的人员们无一不为之动容。

  细心照料助患者返乡

  “太感谢你们了,你们对一个陌生患者都能这样关心,太令人感动了!有你们这样一群白衣天使,我们一直悬着的心总算是彻底落地了!”魏小花(化名)的家属拉着医务人员的手说到。

  在与家属交谈后,重庆建设医院精神科医务人员得到了更为详细的信息。年近三十的小花于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期间出现精神异常,被当地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由于丈夫长期外出打工,无人监管服药,这次已经是她第二次走失了。

  正值农忙时节,为了家中生计,再加上小花需要长时间的系统治疗,无奈之下家属只能将小花托付给了科室医务人员,待病情好转时再接她回家。

  临行前,陈云华帮助他们买了返乡的K1064列车,还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感动之余的小花父亲一再表示再来时要给科室送上一面大锦旗。

  经过科室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后,小花的病情逐渐好转。放下心里戒备的她还经常讲述自己的故事,显然已经把科室的医务人员当作了自己的亲人,她也认识到了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以及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无限希望。

  8月初,魏小花(化名)的家属再次来到了重庆,这一次他们要将小花接回河南老家。为了表示感谢,他们还特地带了一大袋自家种的花生,每颗都饱满圆润。

  “你看,这是她刚来的时候的样子,身上脏得都看不出长什么样子。”胡燕拿出手机一边翻出了几张照片一边感叹道,“这张是她走得时候得样子,这件衣服还是我们给她买的,是不是和原来完全不一样了?”

  穿着医务人员买的新衣服,小花和家人告别了她住了近三个月的病房,踏上开往家乡的K1604列车,小花的新生活也再次开启。(刘林杰)

(责编:陈易、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