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健康>>要闻

幽门螺杆菌会引发胃癌? 这里有份消化科医生的专业解答

2022年05月10日10:38 |
小字号

孙文静在义诊中。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重庆市老年病医院)供图

  2022年1月,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了第15版致癌物报告,其中新增了8种致癌物。幽门螺旋杆菌慢性感染被列为明确致癌物。数据显示,全球70多亿人,有超过一半的人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我国的幽门螺旋杆菌平均感染率为59%,这就意味着:每5个人中,就有3人感染幽门螺杆菌。

  感染幽门螺杆菌怎么办?会不会引发胃癌?它通过什么传染?家人有幽门螺杆菌,到底要不要全家都吃药?针对这些疑问,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重庆市老年病医院)消化内分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孙文静进行了一一解答。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厌氧菌,寄生在胃内的细菌,黏附于胃黏膜及细胞间隙。目前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50%。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发生危险因素。

  幽门螺杆菌与哪些疾病有关?

  幽门螺杆菌的长期感染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同时与胃癌、胃黏膜相关的淋巴瘤、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等恶性疾病有着密切关系。此外,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可导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荨麻疹以及缺铁性贫血等其他系统疾病。

  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全球约一半的胃癌新增和死亡患者发生在中国。每年新发的胃癌有近一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与正常人群相比可增加4-6倍左右。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一定会得胃癌吗?

  虽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4-6倍。但胃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胃癌的发生除了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还与免疫缺陷、遗传因素、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长期精神压抑等因素有关。因此,预防胃癌,需要从纠正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低盐饮食、戒烟酒、筛查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做起,对于40-45岁以上的人群以及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需要定期做胃镜检查,以及早发现早期病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幽门螺杆菌通过哪些方式传染?

  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主要藏在唾液、牙菌斑、胃和粪便里。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唾液传染。由于受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大多数人就餐不分餐,吃“大锅菜”,很多人对自己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一无所知,因此容易通过就餐或聚餐相互传染。另外,接吻亦可引起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能出现哪些症状?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出现反酸、烧心、上腹痛、恶心、呕吐、嗳气、口臭等临床表现。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并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黏膜损害,并导致黏膜发生炎症,甚至胃黏膜出现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癌前病变。

  哪些人群需要筛查幽门螺杆菌?

  强烈推荐根除的: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推荐根除的: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胃炎伴胃粘膜萎缩、糜烂,早期胃癌术后,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者,胃癌家族史者,计划长期使用非甾体消炎药(包括低剂量阿斯匹林),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他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如淋巴细胞性胃炎,胃增生性息肉),个人要求治疗的。

  幽门螺杆菌感染通过什么形式筛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种。侵入性方法依靠胃镜下活检,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胃黏膜直接涂片染色镜检、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基因方法检测。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等。

  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预防幽门螺杆菌应注意用公用筷子夹菜;用公用勺打汤;餐后碗筷消毒(煮沸或者消毒柜消毒15min);定期检查幽门螺杆菌,可行无侵入性检查(如13C尿素酶试验),当发现阳性结果时,应及时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减少相互感染和再次感染。

  老年人群是否应该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和治疗?

  老年人群由于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同时老年人群使用阿司匹林以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几率较高,使用阿司匹林以及抗血小板药物容易增加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因此,推荐需要经常使用上述药物的老年人群应进行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对于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建议其在消化专科医生的评估与指导下合理用药。(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供稿)

(责编:陈易、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