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地产>>对话共建者

《对话共建者》|对话邹家驹:重庆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 2025年将形成超600公里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

2022年05月27日10:55 |
小字号

 

  建轨道就是建城市。山城特殊的地形地貌,让轨道交通成为一道城市风景线,它们蜿蜒盘旋,错落交叠,穿楼跨江,与城市融合发展,为市民提供便利。重庆正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本期《对话共建者》将带您对话重庆轨道交通建设专家,探寻重庆轨道交通的建设成就和未来发展方向。

  代峥:大家好,我是主持人代峥,欢迎收看本期《对话共建者》。《对话共建者》是人民网重庆频道推出的深度访谈栏目。我们将邀请这座城市的共建者共话新时代,共建新未来。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讨重庆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请到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轨道交通建设处处长邹家驹。邹处长,您好。

  邹家驹: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代峥:邹处长,您在重庆从事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的工作已经多年,并且参与制定和推进实施了“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咱们重庆的轨道交通计划形成一张什么样的“网”,目前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呢?

  邹家驹:近年来,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根据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我们按照“中心加密、两槽提速、两翼联通、外围辐射”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建设投用强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里程达11条、417公里,位居中西部前列,全国第八,在建线路达314公里。随着线网逐步覆盖各大城市组团、机场、高铁站、客运枢纽、各大商圈等重要功能节点,市民出行选择轨道交通的意愿更加强烈。2021年,全市轨道客运量达11亿人次,位居全国第六,工作日日均客流量达到340万人次,占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40%。

  轨道线网还在不断往主城新区延伸,1号线尖璧段已建成投用,江跳线将于年内建成通车,璧铜线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未来,将促进璧山、江津、铜梁等主城新区融城连片发展。

  代峥:随着咱们的轨道线路越来越多,站点越来越密,市民也越来越关注出行体验,比如是否能够出站即达,以及与其他交通工具能否顺畅接驳等等,在这方面咱们近年来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邹家驹:2018年以来,我们会同有关单位组织实施了中心城区轨道站点提质增效、轨道与公交换乘整体提升等系列工作。截至目前,中心城区轨道袁家岗站等提质增效5个示范站点已经建成,105个轨道站点与地面公交的换乘条件得到改善,市民从轨道换乘公交的平均距离由215米缩短至35米,208条公交线路同步优化,进一步方便了市民轨道出行。

  以2号线袁家岗站为例,在2018年对轨道站点的现场调研中我们发现,轨道袁家岗站出站后去往重医附一院的市民需通过天桥、地通道等多番绕行才能抵达医院,且天桥、地通道均没有无障碍设施,对于乘轨道就医的人群,尤其是老、弱、病、残等群体极为不便。为此,我们以提高群众出行体验为目标,制定提质增效改造方案。新增了一座人行天桥,与既有市政天桥进行连接,增设导视牌、加装了电梯、完善了无障碍设施,现在市民通过天桥可以直达医院,极大地方便了就医人群。

  再比如3号线铜元局站,站点在半山腰,以前市民进入轨道站点得绕行,后来我们沿山脊打造了步道,增设了扶梯和环型观景台,市民从小区至轨道站点不但节约了近10分钟的出行时间,而且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代峥:邹处长,在您看来,咱们重庆的轨道交通建设取得的最重要的突破和创新是什么呢?

  邹家驹:一是重庆市轨道交通已经形成了多模式、多制式等轨道交通体系。跨座式单轨、地铁B型车、地铁As型车、双流制轨道车、城轨快线车、云巴等多种制式都在重庆大地上奔跑,堪称“轨道交通的博物馆”。其中,跨座式单轨交通的国家技术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由我市主导编制。而随着今年江跳线建成通车,我市又率先将双流制轨道车辆投入运营,将根本性改变市郊铁路与城市轨道贯通运营问题,实现乘客“直达”、满足市民快速出行的需求。

  二是国内首次实现了“互联互通”+快慢车运行的运营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运行效率。经过数年的艰苦攻关与筹备酝酿,制定了互联互通系统各环节、各层面的标准规范,率先攻克了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关键技术的世界性难题,实现4号线与环线贯通运营,全程节省13分钟。10号线采用快慢车组织运营模式,开行快速列车,全程节省12分钟,可以实现重庆北站至江北国际机场10分钟通达。

  三是解决了多个跨江大桥、长大隧道、深埋车站等国内乃至国际的工程技术难题,比如10号线红土地站、9号线红岩村站,车站埋深达到100米左右,相当于在地下新建了一座39层高的摩天大楼,在为地形地貌复杂的山地城市建设重大基础设施提供可供借鉴的工程技术经验。

  代峥:TOD综合开发对于城市提升意义重大。那么,重庆近年在轨道交通TOD项目的打造上,主要有哪些探索和实践呢?能否给我们透露一下未来还有些什么样的规划?

  邹家驹: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就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即以轨道站点为中心,在周边500至800米半径范围内实现办公、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功能的高度和谐统一,可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实现综合开发收益反哺轨道交通建设运营。

  近年来,我市对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进行了有益探索,打造了闻名国内外的“单轨穿楼”TOD项目——李子坝车站综合楼,建设了城市轨道交通1、3号线换乘节点两路口枢纽上盖项目——新干线大厦,建成了全国首个商圈高铁TOD城市综合体——龙湖重庆金沙天街。2020年,我市进入TOD综合开发新的发展阶段,市级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指导TOD综合开发的政策文件。2021年,我们大力推动TOD项目落地,实现了红旗河沟站、南坪站、双堰公交站场等TOD项目开工,微电园站、四公里停车场和海峡路变电站等TOD综合开发项目土地出让,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成效初显、未来可期。

  下一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继续秉持“建轨道就是建城市”的理念,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轨道交通建设时序,制定TOD综合开发滚动实施计划,每年打造5-8个TOD项目,高质量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

  代峥:最后,请邹处长为我们展望一下“十四五”,重庆的轨道交通建设将实现哪些发展目标?

  邹家驹:根据规划,未来重庆轨道建设将从中部槽谷向东、西部槽谷延伸,并扩展至整个都市区,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将成为未来的中心任务。

  “十四五”期间,我们在加快实施轨道交通成网计划,加密中心城区轨道线网的同时,将重点推进主城新区城轨快线建设。目前,中心城区至永川、大足、南川、綦江-万盛等4条278公里城轨快线已经获得国家批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十四五”期间将陆续开工建设。到2025年,我市将形成超过600公里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力争实现运营加在建里程突破1000公里的规模目标,城轨快线运营里程将实现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在不远的将来,无论在中心城区还是主城新区,市民都能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公共服务,工作在中心城区,居住在郊区将不再是梦想,“轨道上的都市区”将为群众开启更多美好生活的新场景。

  代峥:好的,感谢邹处长接受我们的采访,相信不远的将来,“轨道上的都市区”能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强有力支撑。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欢迎各位继续关注,再见。

  邹家驹:再见。(蒋赢、高良静、代婧靓)

(责编:黄凌、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