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健康>>医视界

綦江区精神卫生中心:多元化康复 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2022年06月29日14:47 |
小字号

“哎呀,你们都买完了,我开完会下来就没得了。”6月13日,在綦江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康复科三科“农疗场地”,患者种植的玉米一经摘下来,不一会儿就被医护人员买完。当看到自己种下的种子,变成手里的现金时,患者心中的“收获感”瞬间绽放成了脸上的笑容。

綦江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田应华介绍,精神病康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不仅涉及业务广泛,还需要多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综合性。为了不断提升就医服务能力与水平,近年来,綦江区精神卫生中心不断深化服务内涵,通过规范接治、制定周密康复计划、创新开展各种康复训练、人文护理、延伸服务等形成精神康复多元化工作系统,有效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特色康复 让患者就医更有“收获感”

“农疗”活动。綦江区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句话在精神疾病康复工作中更是如此。据悉,綦江区精神卫生中心每年收治重症精神疾病患者近600余人,中心设置有精神康复三个科室,其中精三科承担了主要的收治重任。

“康复评定、确立康复目标、制定周密康复计划……一系列规范救治流程下来,异于其他疾病,精神疾病康复周期长、任务重,而且需要全程给予关注和不断的支持。”綦江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三科主任黎俊介绍,在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十年的康复时期里,护理工作在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鼓励精神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綦江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三科医护人员为每位患者制定严密的综合治疗方案,并创新加入多元化的康复训练,如开展“农疗”活动,医护人员带领患者开辟田地,种上各类蔬菜,医护人员以市场价购买,并帮助患者管理收入。

“这不仅有利于加强患者的体质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加强脑部锻炼和操作能力,恢复患者信心,坚定其回归社会的信念。”护士长张霞介绍,科室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护理质量与安全,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除了常态化开展各类节日活动、竞技比赛、观影活动、慈善捐助等,部分活动还邀请家属一同参与,让住院患者充分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

人文护理 为患者点亮“心灯”

为病人接痰。綦江区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今年2月,陶婆婆(化名)的女儿专程来到綦江区精神卫生中心,将一面写有“医德高尚 治病救人 待患如亲 情暖人心”的锦旗送到精神三科主任黎俊、护士长张霞的手中,感谢全体医护人员对陶婆婆的精心诊治和无微不至的照护。

原来,2021年12月,陶婆婆因老年痴呆,在家属的陪同下来到綦江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三科。住院期间,通过认知和行为治疗,陶婆婆的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并且逐渐恢复了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

“送去治疗的时候,家人她一个都认不到了。回来的时候,叫我的小名。”陶婆婆的女儿表示,让她感动的是,科室医护人员像亲人般照顾老人,从家里熬汤、带菜给她吃等,所以出院后特别制作锦旗以表感谢。

今年4月,一名住院的聋哑衰退老年患者发生噎食,现场护士迅速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同时大声呼叫医生。通过医护人员半个小时的抢救,患者恢复了呼吸。经过提供个性化进食,患者如今能自行在病区活动了。

“温暖不仅如此,在这里,我们就是患者的‘亲人’,可能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所以我们要践行好‘天使’职责,做一束光,去照亮他们的心灵,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5月12日,在綦江区精神卫生中心护士节活动中,张霞的一番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在我们心中人文关怀从来不是拍照握手,是在病人最需要时,勇敢的保护、专业的支持和默默地搀扶,这更是爱自心中生,心为爱做魂的奉献精神!”

做好示范 延伸服务显担当

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比战胜精神病更为困难,他们不仅要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还要同外界的各种干扰作斗争,因此,常常会出现犹豫、退缩等情况。这时,家属的支持与帮助就显得格外重要。

深入基层与患者在一起。綦江区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为了提升患者家属和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水平,近年来,綦江区精神卫生中心坚持在院内和院外,持续开展科普讲座、同伴支持,指导家属照顾好患者的饮食起居及个人卫生,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精神病人回归社会的过程中,叮嘱家属做好监护人的角色,监督病人按时按量服药,鼓励病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和文娱活动,以宽容的态度善待他们,耐心地予以引导和帮助,增进情感交流,让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些举措较大程度地提升了患者的康复率。

与此同时,中心也积极发挥区域领头作用,每年两次对全区重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排查、每季度到镇街进行技术指导,帮助镇街提升服务能力;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除了做好应急心理救援、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外,针对困难群众,还免费送医送药到家。

数据统计,2021年,綦江区精神卫生中心为各街镇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送药上门1500余人次,对在册在管患者开展免费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累计受益14122人次,为患者减负155万余元。(蒋永劲)

(责编:陈易、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