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健康>>医视界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 建设市级重点学科

2022年09月21日15:32 |
小字号

消化科分设三个亚专业团队,并根据专业特长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建立消化内科疾病服务体系,让群众就医享“一站式”服务;

每年派2-3名医生到国内顶级医院进行专业学习“升级”,10余项新技术的陆续开展,让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微创化达90%以上,早癌检出率提升至40%以上,有效缩短患者康复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近三年门诊、住院病人数量每年成倍增长,第三方调查患者满意度达98.7%……患者的认可就是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最好证明。近年来,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作为重庆市首批市级重点特色专科,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通过建设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科室文化,以医院创建三甲综合医院为契机,不断深化内涵建设,以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为抓手推动科室高质量发展。

临床查房。蒋永劲摄

人才驱动发展  打造“高质量”服务团队

“手术很顺利,放心休养!”

“好的,谢谢丁医生!”4月14日下午,在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病房,刚做完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张女士听完医生的术后谈话后,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也露出了入院以来久违的笑容。

主治医生丁道海介绍,张女士数日前因腹胀、纳差等症状就诊,入院后检查确认为原发性肝癌Ⅱb期,经术前充分评估与沟通后,选择介入微创治疗。因其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势,患者术后4小时可进食,1周左右即可出院。

“该手术是本院首例,这项新技术的开展标志着科室肝病亚专业组的医疗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邹瑞政表示,科室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肝病亚专业是科室近年的重点发展方向,先后派1名副主任医师及1名主治医师和2名护师外出学习各种肝病的诊治及操作治疗,目前已成熟开展肝脏穿刺活检、肝囊肿穿刺硬化、肝脓肿穿刺引流、肝脏血管介入治疗,即将开设肝病门诊及开展肝脏储备功能检测、人工肝支持系统、腹水浓缩回输、肝硬度值及脂肪含量检测等,这些新技术的开展将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事实上,肝病亚专业团队的成长也是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团队近年来以人才建设驱动科室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邹瑞政介绍,作为学科带头人、不遗余力搞好“传、帮、带”,为了打造一个“高质量服务团队”,科室首先明确了发展方向,目前分设胃肠病专业、肝胆胰专业和消化内镜三个亚专业团队,并帮助年轻医生根据个人专业特长和优势制定执业规划。近年来,除科室内强化培养外,每年派出去2-3名医生到国内顶级医院进修,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他们回院后,先后在科室开展了10余项新技术,不仅提升了科室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也让科室人才梯队逐渐完善。目前,科室医护人员43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护师1名,主治医师9人,硕士研究生13人。

内镜手术指导。蒋永劲摄

“初心”注入服务 不断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你们还考虑得周到也,做完检查,免费领早餐票,而且食堂就在旁边,也方便。”到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做完内镜检查的患者,都对科室提供的“免费早餐”举措给予了一致好评。据悉,该优质服务举措实施两年多来,已经让三万余人次获益。

“患者做完无痛内镜检查后,肚子空空地去医院外面买早餐,过马路有风险;有的还要排队做其他检查,买吃的也不方便。既然他们有需求,我们就应该尽量满足,这也是我们科室一直坚持的服务理念。” 邹瑞政认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建设相应的高质量发展新文化,落实到科室工作中,就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设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科室文化。

在这样的理念驱使下,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近年来创新推出了多项优质服务,比如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拓展消化道内镜技术,提高消化系统早癌检出率。三年来,科室医生朱玉霞、粟兴、邹鹏相继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上海交大仁济医院学习内镜前沿技术;杨松涛、李明珂、陈月分别去西部战区陆军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学习ERCP、超声内镜、消化重症等,回来后都能够很好的独立开展工作,让科室的内镜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将科室早癌检出率提升到了40%以上,内镜诊疗技术也多次在全国及市内的技能比赛及英语比赛名列前茅。在国内较早开展阑尾炎可视内镜(eye-Max)下冲洗引流治疗,市内率先开展内痔内镜下治疗,是目前为止市内开展病例最多的医院,在市内外学术会议上时常有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声影。

“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家庭。”朱玉霞介绍,内镜筛查是发现早癌最理想的手段,科室目前每个月的内镜检查量近2000人次,初步统计,从2019年至今,早癌筛查项目已经让近3万余人切实获益。

“今年11月,科室将开设消化身心门诊,这在全市同级也是一个先例。”邹瑞政表示,从科室临床数据来看,团队关注到有20%左右的患者合并有消化类疾病和心理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就医需求,科室已派出去一名医生学习临床精神疾病的诊疗,回来后将开展消化疾病身心门诊工作(夜间门诊),以不断提升患者的就医获得感。

创新管理机制 开创服务体系建设新局面

“消化内科从创科时的9人到现在的43人,已经形成了人员结构比较合理的可持续发展医护团队。”邹瑞政感慨地说,不觉间他已从医41年。2008年来院至今,作为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他带领团队相继获得了重庆市首批市级重点特色专科和区院级临床重点学科、亚太肝病联盟重庆联盟会员单位、重庆消化专科联盟成员单位、肝硬化诊疗联盟常委单位等诸多荣誉,如今正全力创建市级重点学科。

“如果这是你的爸爸妈妈,是家里的亲人,你应该怎么做?”对待患者,邹瑞政常常跟科室的年轻医生讲,行医即行善,要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患者第一次来就诊是病人、第二次来就诊是朋友、第三次来找你就是亲人”。

“首先要有好的医德,其次才是能力的提升。”谈起管理工作,邹瑞政颇有心得体会地说。2019年,随着医院搬迁新院,就医环境的整体改善和前期的人才筹备和培养成效显现,科室的服务能力也得到较大提升,科室学科发展体系已初具雏形,不少新技术、新疗法走在了市内医院前列、举办多期学习班、先后接收了六家医院的同行到科进修、学习。

“要用病人听得懂的方式和病人沟通,让病人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上疾病发生和治疗全过程,更加主动参与到治疗中”,邹瑞政常常对科室年轻医生如是说到。“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霜”,消化内科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治病过程中,更将教育群众认识疾病,主动防病治病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开展。

为了提高群众对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认识,提升诊疗一体化效果,科室通过院、科两级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等新媒体持续科普医学常识及知识,深受患者喜爱。并利用节假日时间,让医护人员进社区、机关、单位,尽力为群众科普、宣传防病等方面的医学知识。

搞临床必须做科研,临床和科研是推动科室发展的两大抓手,两者相辅相成,科研水平的提升可以反哺临床,促进临床实践向更高一层次跨越。科室近年来,以“科研从临床中来,科研服务于临床”为宗旨,采取多项措施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开展临床科研。科室先后主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以临床实际创新为基础,先后在国际消化权威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大大提高了学科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随着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科室也紧跟步伐,从服务理念、管理机制、资源配置等进行了成功转型。”邹瑞政介绍,以薪酬分配制度为例,科室近年来实行“30%为基础保障、70%报酬与日常工作质与量挂钩”为核心内容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优绩优酬分配方案的实施,激发了团队创新创造活力。

“院内不少科室来我们这里‘取经’。”邹瑞政说,就在最近,科室已成功聘请重庆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医附二院消化内科主任何松教授为学科顾问,对科室在职博士进行培养,以推动科室内涵建设纵深发展。“如今,我们的学科建设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在持续推进、服务体系也越来越完善,随着医院创建三甲综合医院工作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患者将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少生病’。”(蒋永劲)

(责编:陈易、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