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年轻群体也要预防

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之一,重庆松山医院(原北部宽仁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陈静表示,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原本跟年轻人不沾边的“老年杀手”骨质疏松,正在逼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它与高血压、糖尿病一起被称为老年人群三大疾病。然而,骨质疏松并不仅仅是老年病,不少中青年人也正在面临骨质疏松危机。
这是因为,人体骨量一般在35岁左右就会到达峰值,而后随着年龄增长,骨量会随之下降。
再加上日常生活中一些隐形伤骨行为,持续消耗着骨量。比如,工作时常常一坐一天;三餐外卖为主,营养失衡;很少与太阳打照面,防晒工作还做得相当到位。
早期静悄悄,后来一碰就骨折
骨质疏松早期不易被发觉,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如果开始出现以下症状,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1.腰背部、膝关节,甚至全身的骨骼疼痛;
2.轻微撞击、平地摔就会导致骨折;
3.身高变矮、驼背畸形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改善生活方式和使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础。
加强营养,均衡膳食。日常可选择富含钙质、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推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8-1.0g/kg 体重,并摄入牛奶 300ml或相当量的奶制品。
多晒太阳,促进体内维生素D合成,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钙。每天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 15-30分钟。当然,要注意避开强光,以免被晒伤。
适量运动。有氧运动及负重训练,既能刺激骨骼,维持或减缓骨量流失,还能锻炼肌肉力量,有效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
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碳酸饮料。
主要的骨健康基本补充剂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
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元素钙),50岁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mg。
维生素D每日推荐摄入量为600IU,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2000IU。
此外,定期检查必不可少,一旦确诊,需要求助于专业医生,进行系统化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人、有家族病史、绝经期女性、低体重者、运动较少者等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
国际上公认的骨质疏松诊断金标准是借助于双能X线的测量值来判定的,T值≤-2.5即可诊断骨质疏松。(重庆松山医院 供稿)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