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健康>>要闻

孕期明明白白做超声检查

2022年11月10日16:23 |
小字号

为了拥有一个健康的宝宝,在孕期做超声是必不可少的。在中晚孕期,我们常在检查报告上看到I级、Ⅱ级、Ⅲ级产科超声检查。那么,不同级别的超声检查的作用是什么?又该具体看什么呢?

重庆安琪儿妇产医院超声科资深医师张红表示,Ⅰ级产科超声检查是对胎儿大小、胎位、胎盘等进行筛查,不对胎儿结构畸形进行筛查。

Ⅱ级产科超声检查除了包含I级产科超声的检查内容外,还要对国家卫健委规定的九大类致死性畸形进行筛查,包括无脑儿、严重脑膜脑膨出、严重开放性脊柱裂、严重胸腹壁缺损内脏外翻、单腔心、致死性软骨发育不良、双肾缺如、无叶型前脑无裂畸形、单一大动脉。

Ⅲ级产科超声检查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系统彩超,俗称“大排畸”。检查时间在22-26周,是孕期很重要的一次超声检查,主要对胎儿结构畸形和发育异常进行筛查。胎儿大部分的先天性结构畸形和发育异常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现的。

IV级产科超声检查也是针对性检查,是发现或疑诊胎儿异常、有胎儿异常的高危因素、母体血生化检验异常等进行会诊或专家级别产科超声检查,包括早孕期及中晚孕期会诊或专家级别产科超声检查。

对于Ⅲ级产科超声检查,在20余年的超声工作中,张红经常听孕妈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做系统超声,有的说做三维、四维超声。很多人对它们的概念都很模糊,很多孕妈心里一定有个问题:四维超声和系统超声有区别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张红表示,系统超声检查就是对胎儿主要解剖结构进行系统观察,以及对严重结构畸形进行系统筛查。检查的时间比较长,内容比较详细,不仅对超声检查的仪器、开展这项检查的医院,还有检查的超声医生资质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检查的内容包含胎儿的头颅、脊柱、颜面部、心脏、腹部(胃、肝、肾、膀胱)、肢体等。

三维、四维超声是一种成像技术,能够提供立体图像。三维超声是静态的,四维超声是实时动态的三维,可以直观的让准妈妈们看到胎儿微笑、张嘴、抱头、伸腿等一系列连串的动作。三维、四维彩超比较直观,并且对于一些表面畸形能够清晰显示。

张红提醒,不管哪种超声,期望能够检查出所有的胎儿畸形,既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胎儿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动态过程,有时中孕期大排畸胎儿表现都是“正常的”,直在妊娠晚期才表现出来。还有一些迟发性疾病,往往在中孕期进行胎儿畸形筛查时是不能够被发现的。另外,超声检查也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孕妇腹壁脂肪过厚、羊水过少、胎儿蜷缩,以及胎儿体位姿势等,这些都会明显的影响超声诊断的准确性。据相关统计,中孕期超声筛查其实只能够筛查到50-70%的胎儿结构畸形,并且主要是严重的致死性或影响到胎儿出生后生存的畸形。因此,一次超声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不代表“一切正常”,毕竟超声只是一种隔着肚皮的物理学检查手段,孕妈妈也要客观理性对待。(重庆安琪儿妇产医院 供稿)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责编:陈易、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进入动态检测阶段
  图为动态检测列车。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人民网重庆11月10日电 (胡虹)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重庆建设指挥部发布消息,近日,随着55239次检测车从珞璜东站驶出,标志着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开始动态检测,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线路开通运营开始倒计时。…
重庆中心城区各区将实行一天一次的区域核酸检测
  人民网重庆11月9日电 (陈琦、刘敏、姚於)11月9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畔介绍了相关情况。 李畔通报,11月9日0-20时,重庆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9例(大足区30例,渝北区25例,沙坪坝区19例,垫江县8例,北碚区6例,铜梁区4例,九龙坡区3例,大渡口区、江北区、合川区、南川区、秀山县各2例,涪陵区、渝中区、巴南区、开州区各1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517例(九龙坡区143例,渝北区110例,沙坪坝区80例,大足区59例,合川区18例,江北区15例,铜梁区11例,大渡口区、巴南区各10例,北碚区、南川区各7例,万州区、渝中区各6例,永川区5例,南岸区、长寿区、垫江县、秀山县各4例,江津区3例,涪陵区、彭水县各2例,璧山区、荣昌区、梁平区、武隆区、云阳县、巫山县、酉阳县各1例)。…
重庆中心城区人员非必要不离开中心城区范围
  人民网重庆11月9日电 (陈琦、刘敏、姚於)11月9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畔介绍了相关情况。 李畔介绍,当前,重庆市疫情防控正处在关键期、攻坚期,希望广大市民朋友,一如既往、继续关心、理解和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不大意、不松懈、不信谣、不传谣、不恐慌,继续配合落实扫码、测温、戴口罩、在中心城区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进入公共场所等疫情防控措施,不扎堆、不聚集,保持勤洗手、常通风、公筷制、“一米线”等良好卫生习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