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企业>>要闻速递

加速打造“五分钟科研生活圈” 协同创新再升级

2023年01月13日14:45 |
小字号

随着明月湖产学研合作基地、明月湖联合产业孵化基地建成投用,及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等10家高校院所正式入驻,标志着两江协同创新区一直推动打造的“五分钟科研生活圈”渐渐从规划走入现实:驱车从两个基地出发,五分钟可达创新Σ小镇、明月湖科创生态基地、明月湖协同创新馆及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而距离基地直线距离不足千米的云上山麓科创基地和孵化加速器正在加速建设。

连“点”成“面”,一个可容纳50家高校科研院所、2900多名科研创新人才,及附加中试、样产、孵化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重要策源地,正在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近在咫尺的“朋友圈”

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博士研究员邓向星,从走出实验室到食堂,仅需五分钟;走出基地大门,横穿一条马路,再到对面的孵化基地也是五分钟。

“合作基地、孵化基地仅隔一条马路,在这里工作感觉又像走进了大学校园,每个院所就如大学里的不同院系,饭后‘串个门’也就分分钟的时间。”他说,物理空间的高度集聚,给院所之间的学术交流、项目研讨与科研合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邓向星现为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轻量化平台”负责人,其团队可为传统及新能源汽车升级提供续航、环保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他表示,吉林大学重研院、湖南大学重研院在汽车理论及应用研发方面都具有雄厚实力,如减震、轻量化、智能信息融合等,也引进了相关团队。“如果彼此合作,相互借鉴,必能催化1+1﹥2的创新效果,进而实现创新生态的共享化和彼此利益的最大化”。

邓向星说:“每天面对枯燥的实验数据会使人的思维变得空洞和迟钝,科研人员也需要交流学习,需要自己的‘朋友圈’。”

与邓向星一样,对协同创新区的科研“朋友圈”抱有期待的还有哈工大重研院的沈轶岭,他所在的氢动力及低碳能源研究中心围绕氢动力已成功推出“青鸥30”等多款无人机,其中数款无人机量产在即。

他表示,重交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在无人飞行器、3D打印转子发动机及新型扣式电池研发和制造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技术储备优势,特别是其蜂群无人机快速制造技术在业内更是遥遥领先,希望能与他们达成深层次的务实合作,共同为推动重庆航空产业发展贡献科研力量。

据了解,以“科创+产业”为导向,两江协同创新区不断加速汇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应用研发和成果转化,积极推动技术分享和平台共享,将入驻研发机构汇聚成强大的科研“朋友圈”。

目前,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等院所,以共性技术开发、科研平台共享为突破口,纷纷与其他入驻院所达成如项目申报、联合攻关、项目孵化等多方面合作。

以3D打印为例,两江协同创新区通过共享服务平台模式,集聚相关院所完善产业链“创新端”,推动从1走向100,孵化更多的3D打印科技企业。

其中,以摩方精密为“圆点”,吸引聚集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等院所参与构建3D打印生态链。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在创新工坊内提供3D打印集聚基地,设置超大型打印区和一般打印区、生产区等区域,集聚3D打印企业、院校,对3D打印进行联合开发,并最终形成全体系的服务能力、覆盖面最广的3D打印技术。届时,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3D打印船用螺旋桨项目,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的先进材料增材制造研究中心都将集中于此。

协同创新“再升级”

创新不能“单打独斗”,唯有融合发展、协作共赢,才能形成强大合力。

两江协同创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将继续服务好高校院所和科研人才,将进一步整合用好科研资源、平台资源和人才资源,全面加强开放合作,推动打造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和相关产业链企业共同发展的科研生态圈,积极构建打造协同、开放、共享的科研创新新格局,推动域内与域外紧密联动的协同创新“再升级”。

“上述生态圈,不仅指五分钟可达的科研生活圈,也包括与域外的协同合作创新,凸显科技创新的外溢效应,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科研创新的‘中坚力量’,这也要求我们的高校院所在练好内功的同时,要勇于‘开门’搞科研。”该负责人说。

“不管是核心技术攻关,还是从0到1的基础创新,随着探索深入,研发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少人区’‘无人区’,需要发挥院所、平台和团队的不同优势,有的放矢,以打通从原始创新到集成创新的路径。”该负责人介绍,今年初以来,园区积极推动高校院所走出去、引进来,以提升园区的影响力和“引凤筑巢”的吸引力:

推动高校院所积极参与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合体”,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上交大重庆研究院于今年1月正式获批成为成员单位。该联合体将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主攻方向,重点围绕自动驾驶整车、关键零部件、车联网关键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安全等领域,在融合感知、场景测试及安全监管等核心技术方面进行创新突破,以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特色产业集群。

推动高校院所与重庆本土及四川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与重庆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导师资源共享和研究生导师互聘机制;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与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在激光无线传能、光电式位移传感器创新研发方面达成战略合作;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工业互联网、超距毫米波雷达感知等领域建立深度合作。

推动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重庆诺奖二维材料研究院分别牵头组建“重庆市航空航天关重件精密热加工与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重庆市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双双入选“2022年度重庆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认定名单”。

前者,由20余家从事航空航天精密热加工与智能装备行业的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等参与共建,通过整合资源,推进协同创新与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后者,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集中各自优势力量解决行业技术难题和掌握行业共性技术。

创新研发,需要大量的实验和试验验证,且需求不断迭代,而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据了解,2022年,两江协同创新区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启动建设工业软件共享服务平台、新材料检测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药科大重庆研究院药学实验动物中心,其中超精密增材制造共享服务平台获批建设重庆市工业设计样品验证中心,累计服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50余家。

相关负责人表示,立足新区、面向重庆、服务成渝,为充分发挥科研资源及技术溢出效应,两江协同创新区已陆续组织入驻高校院所及明月湖技术经理人部落积极开展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重庆区县科技成果对接等系列活动,协同开展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走访,促进成果供给与技术需求精准对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20余项,推动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等2家单位获批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明月湖产学研合作基地获批川渝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下一步,将结合‘同地研发与制造’的需求趋势,积极探索明月湖云上山麓科创基地、明月湖孵化加速器及其他未开工创新空间打造“研发+生产”新形态,采用‘1+N’方式,即将特殊、复杂实验室集中在一处,通用实验室分散各栋楼宇的建设方式,推动装置设施、科研平台、数据资源等实现共享,探索实施共建共享共赢机制,使科研平台设施既能服务于高校院所科研项目层面的技术研发,也能同步服务于合作单位或企业的教学或科研。”该负责人说。(孙启凡)

(责编:秦洁、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