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健康>>医视界

两江新区人民医院:建好医共体 让居民更有“医”靠

2023年01月29日16:52 |
小字号

“这检查结果出来得还挺快,在家门口做检查,就是方便。”近日,家住翠云街道的秦婆婆因胸闷、呼吸急促等症状来到翠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进行DR胸片检查后,不到十分钟,设在两江新区人民医院的两江新区远程影像中心通过实时阅片会诊及影像报告签发、审核,便将诊断发回,秦婆婆随后通过转诊,来到两江新区人民医院进行对症治疗。

两江新区人民医院外景图。两江新区人民医院供图

“拍片在社区、诊断在大医院”既方便了患者,又保证了放射诊断水平的同质化,这是两江新区人民医院医共体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两江新区人民医院“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党建引领服务,持续推进医共体建设,助推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切实让患者就近享受到优质健康服务。

统筹兼顾 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医共体建设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重庆市启动“人通、医通、财通”为核心的医共体建设以来,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全市基层医疗服务占比持续稳定在50%以上。

肝胆胰外科主任杨俊涛在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授课。两江新区人民医院供图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要提升,关键是要补齐短板,解决人才缺乏、管理不够规范等发展难题。”两江新区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余琴表示,两江新区人民医院作为区域龙头医疗机构,目前负责辖区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群众52.7万人,为了让居民“大病不出区”,近年来,医院积极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创新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实行分层管理、统筹兼顾,对联系的5个中心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从医疗质量与安全、人才建设、能力提升等方方面面提供精准帮扶,切实为临床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决问题、化解困惑,促进发展。

2022年,两江新区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统一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医务人员标准,通过组织招聘会,成功招录了53名人员,补充了基层紧缺岗位,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招人难的窘境。同时,根据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求,选派有管理经验、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挂职,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实现了医疗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双提升”。

数据统计,2022年,两江新区人民医院下转病人同比增长11.9%,上转患者同比减少1.57%,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人次达23.97万人,同比增长33.61%。

“这组数据说明,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余琴介绍,2022年,两江新区人民医院鸳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社区医院创建,两江新区人民医院翠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甲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每一步发展,都是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有效提升的最好证明。

而在慢病防控方面,两江新区人民医院于2022年重点加强了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患者的转诊,形成诊疗和健康随访的闭环管理,提高患者的就医感受和对用药的依从性,并为各中心配送了41.27万元的“两病”药品,以减轻“两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资源下沉 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

近日,在两江新区人民医院鸳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两江新区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商施锞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看诊,一会儿忙着现场教学……

商施稞在鸳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两江新区人民医院供图

2022年3月,根据基层需要,结合落实医务人员“县聘乡用”政策,医院选派商施锞下沉到鸳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现代康复中心副主任。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开展了多项新技术,不仅填补了空白,也让团队在管理、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迅速提升。

“医共体建设对中心的帮助很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更加规范、严谨,包括公文处理、院感、质控、护理等方方面面;二是服务能力提升方面,畅通了学习通道,不仅有专家下沉指导、坐诊,我们每周也可以通过参与上级医院的查房、培训等不断成长;三是专科建设方面得到长足进展,中心新建的现代康复中心,从基础设施、人才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如今,居民不再奔波,就医更加方便了。”鸳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天亚表示,2022年中心门诊人次达10.5万次,同比去年增长明显,作为两江新区内第一家甲级卫生服务中心,目前中心已启动社区医院的建设,相信随着医共体建设的继续深化,将为居民提供更加满意的“家门口”医疗。

医疗人才是基层医疗机构最紧缺的“优质资源”。为了让资源延伸到基层去,两江新区人民医院2022年派遣业务骨干和专家到基层坐诊195人次,查房20次。同时,充分发挥各医疗中心作用,通过远程影像中心、远程心电中心等建设,让患者就近按照一级医院的收费标准,享受三级医院的诊疗服务,也助推了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稳步提升。

余琴表示,下一步,中心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通过增配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加强科室及各中心综合培训,强化质量管控等举措,持续深化医共体建设,推动“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大病不出区”的就医新格局持续落地、见效。(蒋永劲)

(责编:陈易、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