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让心血管患者实现“家门口”就医
近期,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成功实施全区首例室上性心动过速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和房间隔缺损封堵介入手术,充分体现了医院危急重症诊治技术水平跨上了新台阶,同时也填补了江北区心脏介入领域的两项技术空白,实现更多患者就医不出区。
介入团队为张大姐开展手术治疗。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供图
解决“心”问题开启介入2.0时代
因反复发生心慌,并且晕厥,张大姐决定前往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就诊。入院后症状暂时未发作,心电图也未见明显异常,但随时有复发及再次出现晕厥的风险。
与张大姐一同入院的还有李女士。因时常感到头昏,严重时伴有全身乏力症状,在医院进行心脏超声及右心声学造影检查后,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若任由病情发展,其心功能会逐步加重并可能随时并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将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起居。
为了解决两名患者的“心”问题,心血管内科主任李馨、主任医师陶利洪及主治医师但素平组织手术团队认真分析病情确定手术方案,管床医生也及时与患者沟通,确保手术能够安全、顺利地开展。
2月23日,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为李女士和张大姐分别开展了室上性心动过速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和房间隔缺损封堵介入手术,这是医院心内科首次开展的两项治疗新项目,目前两位患者恢复情况均为良好。
虽然有上级医院专家的指导,但实施新的介入治疗对心内科仍旧是一场全新的挑战。
此次射频消融手术是科室首次应用三维标测系统,利用三维磁场辅助定位心腔及导管,替代传统的X线透视二维影像,手术定位更加准确,安全系数更高,手术时间更短,患者舒适度更高,同时还具备传统介入手术的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是目前国际、国内心内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线疗法。
房间隔缺损封堵介入手术在前期准备时较为复杂,需要对心脏进行彩超检查,彩超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这是为了确保能够用合适的伞样封堵器将心脏的“缺口”堵住。手术切口小,痛苦小,恢复快,手术成功率高,目前已广泛成熟应用于临床当中。
介入团队为李女士开展手术治疗。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供图
诊疗水平再提升实现患者就医不出区
两场手术能够成功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李馨给出了答案:早期病例的累积以及团队的培养。
李馨介绍,早在2019年科室就已经开展了介入治疗,如冠脉、起搏器等,随着科室的发展需求,又让科室医生前往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先心病、射频消融等治疗,但素平就是其中之一。
2022年,但素平前往上级医院进修学习,虽然常常学习到深夜,但她觉得十分快乐。回院后,作为主刀医生为两名患者实施新的介入治疗方法,手术的成功开展让她成就感十足。
“医院和科室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送我们出去学习新的诊疗技术,科室遇到有适应证的病人也积极沟通,如果患者愿意我们就努力地开展手术。”但素平说,此次手术顺利开展让她坚信科室未来的发展将更好。
张大姐和李女士能够在辖区内得到良好的救治不仅得益于医院新技术的开展,也得益于心内科团队服务水平的提升。团队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对科室医生进行高血压、冠心病、心脏康复、心衰中心、结构性心脏病的亚专业分组。不断创新发展开展各类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如心肌梗死、冠心病、永久起搏器、心律失常等,让患者实现了“家门口”就医,有效降低了转运风险。
为了提升心内科的医疗服务水平,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引进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让所有的介入治疗都得以顺利开展;实施“走出去、引进来”人才培养战略,推进高质量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项目、职称晋升、经费保障等维度提供支持;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来院进行指导,缩短与市内大型三甲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差距;开展更多科研项目,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患者的康复见证了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危急重症救治水平的提升。目前,医院正在重点推进胸痛中心建设工作,预计近两年将完成此项工作,届时将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水平。
“我相信通过医院的支持以及科室医务人员的努力,五年时间内科室的医疗水平将得到一个质的飞跃,江北区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都能够少跑路、治好病。”李馨说。(刘林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