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金紫山老年三科党支部:着力“三个加”实现“三提升”

今年5月,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公布2022年度委属(代管)单位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评估结果,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获评“示范”党支部3个,“优秀”党支部8个。
其中,金紫山老年三科党支部被评为“示范”党支部。近年来,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三科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建+学科”“医护+患者”“天使白+志愿蓝”三举措,着力打造“老有所医,爱满夕阳”党支部品牌,致力解决老年精神科疾病合并内科疾病的综合处理,努力探索为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更科学的医疗护理服务,提升服务水平,自2020年起连续获评重庆市卫生健康系统“示范”党支部和“先进基层党支部”,1人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荣获“重庆好医生、重庆好护士”称号,1人被中国医师学会表彰为“优秀精神科医师”。
“党建﹢学科” 党建和业务同步提升
科室要发展,关键看技术;技术要领先,党建率先带。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三科党支部书记杨云秀介绍,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三科主要负责老年精神疾病的诊治,而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多伴随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单纯的精神科诊疗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患者的就医需求。
杨云秀和科主任张望组织全科人员研判支部和科室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立以“党建﹢”的形式申报课题,将支部党建经费精打细算,结余费用全部用于项目执行,推动科室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取得积极进展。
科室医生邓煜引进新项目新技术《失能老人吞咽功能和构音障碍评估与训练》,该项目自2021年12月投入使用后,累计治疗4290人次,很大程度降低了老年患者吸入性肺炎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护理组率先开展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两项新技术,填补了中心技术空白;党员向倩通过进修学习,提升了呼吸系统疾病疑难杂症方面的临床能力。
在探索为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更科学的医疗护理服务中,老年三科党支部成功打造“老有所医,爱满夕阳”支部特色品牌。
与此同时,老年三科党支部全程参与科室的设备采购、项目申报、人才培养等决策,建立科室主任定期向党支部汇报科室运行、医疗护理质量等工作制度,优化科室干部职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等。通过系列举措,老年三科党建和业务同向发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得到共同提升。
“医护+患者” 服务能力和患者满意度同步提升
工作中,杨云秀发现一位照护者在喂一位80多岁的患者进食时,由于喂食速度较快,老人发生呛咳的现象。
“科室的患者多数是合并多种躯体疾病的老年精神病患者,吃喝拉撒都依赖于护理人员,如果应付了事,那么患者的体验度就差,还会影响康复进度。”对此,杨云秀在会上提出议题,并带领大家总结了给患者喂食的速度、食物的温度、病床调整的高度、靠背的角度,约束带使用的时机等十余个细节问题,让医务人员转变角色,切身感受患者及家属在就医过程中的所需所求,从而更加关注日常工作中每个细节和点滴的人文关怀。
举一反三,老年三科党支部牵头组织了全科医护人员及陪护共同参与的“假如当我老了,我希望……”“假如我是一名患者,我希望……”“假如我是患者家属,我希望……”系列主题活动。让医护人员在医患角色互换中转变服务理念,患者就医体验感得到极大改善。
“天使白+志愿蓝” 公立医院公益性进一步提升
“长期以来,精神类疾病患者病耻感很重。有的病人出院后因不能给予继续支持,病人融入社会困难,最后病情反复;有的病友家属生怕家有‘疯子’,让自己在周围抬不起头;还有的患者紧闭心扉,拒绝服药,对‘精神病’字眼避之唯恐不及……”杨云秀表示,多年的临床工作,让她认识到,要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就必须向群众广泛普及精神疾病科普知识,让大家提升心理健康认识水平。
为此,老年三科党支部牵头成立老年康养志愿者服务队,组织专业医护人员换下白大褂,穿上“精卫鸟”蓝色志愿者服装,深入千家万户、社区、学校、工厂等,通过宣讲、讲座、义诊等形式向大众科普精神卫生知识。多年来,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也参与其中,帮助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中,助力提升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蒋永劲、李道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