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金融

试点一年 中国人寿打造长期护理保险“璧山模式”

2023年07月20日20:41 |
小字号

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和保障,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工作部署。随着重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深化推进,2022年1月,璧山区开启试点工作。一年多以来,在璧山区医保局指导下,中国人寿寿险璧山区支公司逐步探索出一条医养结合、政企合作、多方受益的模式,致力于打造长护险“璧山模式”。

截至2023年6月,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分公司已为全市4279名重度失能人员支付长期护理保险待遇超4164.45万元,寿险璧山区支公司长护险业务累计惠及失能群众229人,共支付长护险理赔207.12万元。

政策找人

强化主动服务

为了织密这一张“第六险”保障大网,中国人寿寿险璧山区支公司通过璧山区卫健委和残联提供残疾1-2级人员名单与医保系统大数据比对,逐一电话联系了解身体状况,提交失能申请9人,达到重度失能人员6人,真正实现只要符合标准,就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借助大数据平台,中国人寿建立与璧山区卫生健康委、区残联、各镇街、各定点医院梳理失能人员清单,形成常态化机制,对发现的应享申请失能人员,主动联系“送政策上门”,让重度失能人员及时享受待遇,实现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

细化采集

做实失能保障

“老人的身体是动态变化,为了确保评估结果准确,部分老人会需要进行多次信息采集。”中国人寿寿险璧山区支公司长护险工作人员李云龙说。

很多评估来源于日常的观察和交谈。桌子上放着碗筷、水果等食物,用来评估老人的感知能力。床、轮椅、脸盆、牙刷等生活用品,用来辅助评估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闲话家常的聊天,对应着17项关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感知觉和沟通能力失能评估采集信息。上门采集的资料及评分最终会交由专家库成员集中评审。

针对异地失能人员的长期护理需求,按照“应享尽享”原则,中国人寿寿险璧山区支公司探索“异地采集+本地评估”工作方式,为9人次失能人员开展异地评估。

向失能人员发放告知书、提供护理包,上门访问、电话询问、视频连线,中国人寿寿险璧山区支公司不断优化服务内容,有效掌握失能人员身体情况和护理需求,确保真正有需要的参保失能人员享受到保障服务。

分级分类

创新服务管理

长护险,一头连接着医保基金,一头连接着保险服务。

通过发挥保险主业优势,中国人寿寿险璧山区支公司加快专业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打造动态管理的“璧山模式”。根据待遇享受人员的失能等级,分为A、B、C三类,通过分类管理,一人一档制定专属化服务档案,建立护理台账,对每位待遇享受人员身体状况,护理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在璧山区医保局指导下,为保障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险合法权益和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安全有效使用,中国人寿寿险璧山区支公司定期对待遇享受人员进行巡查,A类人员每人每月不少于一次上门巡查;B类人员每人每季度不少于一次上门巡查,且每人每月不少于一次视频或电话巡查;C类人员每人每月不少于一次视频或电话巡查,每月随机抽取人员进行上门巡查。在巡查中发现待遇享受人员失能等级发生变化的,保留影像资料,及时发起动态管理评估流程。(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分公司供稿)

(责编:黄凌、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