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民主村城市更新探索治理新良方

“现在村子里生活环境好了,服务也在跟上,每次组织活动都很用心。”8月8日上午,“清凉夏日,悠享口福”2023健康中国·关爱老年口腔健康专项行动在民主村社区食堂里举行,引得辖区近百位老街坊相约而至。
这已是社区食堂里举行的第N场活动。据了解,自今年4月28日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一期)竣工亮相以来,社区食堂不仅成了网红,更成了民主村片区各种民生活动的聚集地。在实践过程中,城市更新公司充分集成社区食堂在凝聚民心、传递民意、惠及民生的独特作用,整合运用民主村辖区及周边的社会合力,走出了一条“社区食堂+”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民主村及周边社区是原建设厂和建锋厂的家属楼,退休老职工特别多。有的老人年事已高,无法独自烹饪,希望厂里的食堂能延续;有的老人独居在家,生活比较孤单,希望有个地儿能和老街坊常聚;有的老人帮助儿女看护小孩,希望多个老少皆宜的活动场所……
在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初期,这些情况和群众心声通过各种途径汇集到九龙城市更新公司,公司对此展开周密调研发现,片区孤寡、失能、低保老人和上班族、独居青年、双职工家庭都有强烈的食堂用餐需求。经过多部门多轮协商,社区食堂作为新增项目纳入了原有的规划设计方案中,而它的整个设计、建设过程,也充分吸纳了民意:以“建设食堂”命名,采用建设厂标志性的红砖元素作外立面铺装,并在食堂大门外重现居民记忆深处的电影院坡坡、戏水沟渠。
可以说,民主村社区食堂从一开始就是“更新”与“民意”的双向奔赴。它的建成,实现了居民们“下楼有饭吃”“社交有场所”“休闲有去处”的梦想。食堂建成投用后,采取“公益+低偿”运营模式,社区居民花费10余元,60岁以上的困难、失能、失独老人最低2元就能享用20多道主食、菜品、水果等,80岁以上的困难、失独、失能老人全部免费。
截至目前,食堂日均接待量近1000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50%,月营业额达17万,累计惠民过万元。
“我们慢慢发现,食堂人越来越多,衍生出了一些特别温暖的功能。”九龙城市更新公司监事会主席苏勇说,人们在食堂里除了共享美食,更分享温暖,在用餐时段外,很多居民会在这里聊天娱乐,老少同堂,幸福感满满。“这促使我们思考,可以通过打造有温度的全时段共享空间,结合辖区各类资源,走一条基层治理创新之路。”
“社区食堂+”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更加丰富的民生活动与场景,促进新型邻里关系,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社区食堂+”到底“+”什么?苏勇说,九龙城市更新公司已拟定了“民生与发展账单”,各种“账单”正一一“兑付”:
“社区食堂+阅读”,食堂里已建成图书区,为闲暇时无处去的老人和课余时间的孩子们提供舒适的阅读休闲区域和免费的茶水,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丰富居民业余生活;“社区食堂+学堂”,针对不同需求的人群,开设不同的学堂,邀请专业人士免费授课。8月8日上午,公司就联合谢家湾街道、重庆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团圆口腔以及珍草堂品牌,为社区老年人带来了一堂精彩而实用的公益健康课。还有“社区食堂+展厅”“社区食堂+客厅”等,将为大家呈现多元、有趣、新颖的社区活动场景。
“现在我每天都要来社区食堂转转,和姐妹们聚聚,学点新东西,到点儿就打饭,便宜健康,这些福利以前是真没想到过啊,感谢大家为我们带来了幸福的老年新生活。”民主村老居民彭其碧如是说。(高晓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 踏上海拔3500米的高原山城
- 从海拔300米,飙升到4300米,是什么体验? 8月7日一早,从重庆江北机场起飞,当抵达目的地、全世界海拔第二高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邦达机场时,凌晨五点多就爬起来赶航班的采访团队一行,个个都嘴唇发紫、脸色泛白——提前一周就喝上了红景天,依然难免海拔陡升四千米后的高反症状。 经受这番体验,吸引我们的,是重庆与昌都之间一条联系了28年的纽带——1994年,在“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精神感召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了对口支援西藏的号召;1995年,来自重庆的第一批援藏队伍踏上高原,对口支援西藏昌都,从此一代又一代巴渝儿女奔赴雪域、接续奉献;去年7月,接力棒已经传到了重庆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手中。…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