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健康>>健康视觉

致癌物幽门螺旋杆菌如何查、防、治?

2023年10月09日10:45 |
小字号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观看人民网健康视频节目,我是文彦。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被认为是世界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影响着全球约50%的人口,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最高警示级别的I类致癌因子。中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高发国家之一,也是全球胃癌高发国家之一。那么,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癌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邀请到重庆东大肛肠医院胃肠科医生廖乐常,和我们一起聊聊相关话题。

主持人:廖医生,您好!

廖乐常: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幽门螺旋杆菌到底是怎样的细菌?

廖乐常:幽门螺旋杆菌是寄生在胃内的细菌,黏附于胃粘膜及细胞间隙,目前所知能够在人体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如果不经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很难自行痊愈,因此感染者始终是潜在传染源。

主持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为何如此之高呢?

廖乐常:幽门螺旋杆菌在我国拥有相当高的感染率,主要是因为这种细菌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在空气中、胃酸强酸环境下以及粪便中都能长时间存活。如果不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其唾液、呕吐物等都会变为“传染源”,像接吻、共用餐具、相互夹菜等都是传播渠道,所以往往一个人感染以后,几乎所有人都有感染风险。

主持人: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癌的关系到底有多大?

廖乐常: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有着密切的关系,胃癌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幽门螺旋杆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幽门螺旋杆菌定为引起胃癌的头号致病因子。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疾病,首先是慢性胃炎,第二是消化性溃疡,第三是胃癌,第四是MALT淋巴瘤。因此,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显著降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风险,是人类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主持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后,会有哪些症状出现,如何自查?

廖乐常: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如上腹胀痛、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其他症状还包括反酸、烧心、口臭等。

检查是否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分有创和无创两种方法。无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比如血清检测、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等;有创的检查包括内镜下的组织学检测、快速尿素酶等。

我认为最简单最适合大众的方法是尿素呼气试验,吹一下气,半个小时,有没有感染,很快就能得到答案。

这里要给大家强调一下,如果发现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而且也有明显的消化不良症状,建议再做一次胃镜检查,这样可以明确病变程度,便于做进一步的根治性治疗。对于那些认为自己很健康的人群,也建议做个尿素呼气试验,可以预防胃癌的发生率,这叫一级预防,非常重要。

主持人:幽门螺旋杆菌可以根治吗?

廖乐常:幽门螺旋杆菌首先是可以达到根治的,临床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2023年6月发布的《中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提示,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根除治疗中,要注意抗衡因素,指的是足以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获益相抗衡的因素,比如健康状况、年龄等。根除治疗应遵循“检测—治疗”原则,一旦检测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如果没有抗衡因素存在,均鼓励进行根除治疗。有胃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感染者强烈推荐进行根除治疗。对有抗衡因素的感染者,我们会根据根除治疗带来的获益大小进行权衡,给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主持人:既然幽门螺旋杆菌这么常见,如何预防呢?

廖乐常:首先,孩子是易感人群,应给孩子准备专用的餐具,家长要特别注意不要用嘴咀嚼食物后喂给孩子或直接用嘴试温后喂孩子吃饭,以免唾液传染; 第二,建议采用分餐、使用公筷。如果没有办法分餐,吃饭时可以准备一双公筷,用公筷夹菜,同时家用的餐具要定期消毒、更换,避免接触感染;

第三,注意食品卫生,蔬菜、水果吃前要清洗干净,水要烧开了再喝,肉要煮熟了再吃;

第四,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洗手应着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尖缝隙,不要给幽门螺旋杆菌留机会;

第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饮食上应注意定时定量,做到食物营养均衡,吃饭细嚼慢咽,少吃烟熏、腌制、刺激性食物,保护胃黏膜,增强胃的抵抗力;

第六,尽量减少外出就餐。一些卫生不合格的路边摊,餐具均没有按规定消毒,食物来源也不明确、清洗不到位,应尽量减少到此类场所的就餐次数;

第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适量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

主持人:听说大蒜可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是真的吗?

廖乐常:有研究表明,大蒜素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抑制作用,但这并不能说明通过吃大蒜就可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毕竟,仅靠日常饮食中吃的几瓣大蒜,根本达不到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大蒜素浓度,而且在胃黏膜受到损伤的情况下,吃太多大蒜还会带来不利影响。所以,目前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仍是需要多种抗生素的协同使用,建议到专业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廖医生的分享,同时也感谢大家的关注,再见!

廖乐常:再见!

(责编:陈易、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