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健康>>动态

脚后跟长骨刺疼痛难忍 西区医院:除了手术治疗外 还有7种方法可选择

2023年10月16日15:59 |
小字号

“好得很!好得很!一点都不痛了!感谢陈主任帮我解决了大问题,这半年把我折磨得太惨了,一走路脚后跟就像有针在扎,整得我脾气暴躁得很。现在感觉一下子就轻松了,给你们点赞!”73岁的玉婆婆(化名)拆完线,高兴得边说边跺着脚跟。

据了解,73岁的玉婆婆,6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底活动性疼痛,呈针刺样疼痛,晨起下地时疼痛加重,活动后稍有改善。当时X线检查发现“双跟骨退变、骨刺形成”,予以封闭注射、药物等治疗,但6个月间症状反复,且逐渐加重,遂前往重庆西区医院骨科就诊,门诊以“双足跖筋膜炎”收住入院。

陈贤明和护士长杨柳查房中。重庆西区医院供图

陈贤明和护士长杨柳查房中。重庆西区医院供图

经充分术前准备后,重庆西区医院骨科副主任、运动医学组组长陈贤明带领团队在麻醉科手术室密切配合下行“关节镜下双足跟骨骨刺切除+足底筋膜松解术”,术后患者体征平稳,安全返回病房。2天后出院回家休养,14天后返院拆线复查,脚后跟疼痛完全消除。

据介绍,近期西区医院类似病例较多,59岁余先生(化名)反复左足跟疼痛2年,检查发现“左足跟骨刺”,经保守治疗无效,近1月疼痛加重,到院手术治疗后康复;55岁刘女士(化名)六个月前左足跟疼痛,检查发现“左足跟骨刺”,经保守治疗无效且疼痛加重,到院手术治疗后痊愈……

陈贤明团队进行关节镜下手术中。重庆西区医院供图

陈贤明团队进行关节镜下手术中。重庆西区医院供图

陈贤明介绍,跟骨侧位X线片可能发现跟骨底面结节前缘有骨质增生,就是骨刺。骨刺是一种自然的老化现象,而“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

多数人的足跟底部疼痛都是因为足底筋膜炎症和脚后跟长骨刺造成的,但跟骨骨刺只是脚后跟疼的可能原因之一,因为跟骨骨刺一旦形成,会对周围腱膜、跟部脂肪垫等形成刺激,从而造成周围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导致脚后跟疼。

所以,跟骨骨刺不是脚后跟疼的“主犯”,治疗的关键在于消除骨刺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能够用手术松解筋膜等软组织、消除骨刺,肯定是“一劳永逸”的好事。正如前述病例都接受了“筋膜松解+骨刺切除术”,就是很好的治疗方式。

7类高风险人群 脚后跟更容易长骨刺

1.长期穿高跟鞋的女士;

2.常年穿硬底鞋的男士;

3.体重超标严重的肥胖人士;

4.有扁平足、高弓足等足弓异常人群;

5.长期行走、久站、负重等劳动人群;

6.专业运动员;

7.腓肠肌挛缩患者。

这7类人群都是“脚后跟长骨刺”的高风险人群,而且部分人可能年纪轻轻就开始脚后跟疼。

8种治疗方案可选 诊断明确是关键

脚后跟疼的可能原因除了因骨刺导致的滑囊炎、跖筋膜炎、足跟脂肪垫炎、跟腱炎等以外,还可能是跟骨骨内压增高症、跟腱断裂、骨肿瘤、跟骨骨折等原因导致。所以,应先让医生排除其他可能后,针对骨刺和炎症进行对症治疗。陈贤明建议,以下8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供选择:

1.药物治疗。服用消炎镇痛药物或外用止痛消炎药贴、药膏等,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一定要遵医嘱合理使用。

2.改变生活习惯。一方面,要多注意休息、减少负重运动,比如运动 1 个小时休息 10 分钟,及时缓解脚跟疲劳;一方面,告别高跟鞋和硬底鞋,换上坡跟鞋和软底鞋,让周围肌肉和韧带放松,疼痛也能缓解。

3.牵张训练治疗。对跟腱及脚底筋膜进行拉伸训练,可缓解疼痛。建议以下两种训练方法(牵拉法和压踵法)交替进行,每天每种训练做两组,每组20次。

牵拉法:用弹力带或毛巾环绕患侧足底中部,用力牵拉至脚底和跟腱,有牵拉感时停留5秒,然后放松5秒再进行下一次。

压踵法:找到稳定可靠的台阶,站稳后,患侧前脚掌踩在台阶边缘,脚后跟缓缓往下压,压至脚底和跟腱有牵拉感时停留5秒,然后放松5秒再进行下一次。

4.药物注射治疗。目前市面上有激素、PRP、肉毒毒素等三种药物注射治疗方法,可咨询医生选用。

5.冲击波物理治疗。这是一种体外震动波治疗,可促进足跟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了局部炎症减退。

6.全接触鞋垫治疗。根据足部生理结构做出的全接触鞋垫,可减少或分散跟骨撞击的应力,缓冲和支撑跟下的纤维脂肪组织,从而起到治疗效果。

7.夜间矫形支具治疗。疼痛严重时,夜间可用矫形支具固定踝关节背伸5-10度,防止足底筋膜痉挛引起疼痛。

8.微创手术治疗。如果使用前7种保守疗法6个月以上没有效果,反而有疼痛加重情形时,建议选择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重庆西区医院)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责编:陈易、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