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爬坡上坎”善用之 思政大课“落地生金”
重庆巴蜀小学“小馆+”团队走进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历史人物雕塑墙探寻巴教薪火(资料图)。渝中区教委供图
“大思政课”如何善用之?怎样将大思政课从“书本本”上到“心窝窝”,让优秀理论“入脑”“入心”“入行”?
作为积淀了厚重人文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重庆“母城”,渝中区守正创新、善用善为,在生动鲜活的实践中求真知、在润物细无声的大课中悟真谛,用“向上”精神攀爬出一条独具重庆特色、渝中烙印的红色思政教育品牌——“行走的思政课”。
近年来,渝中区新时代“行走的思政课”立足提升质量、强化实效,从理想信念、课程建设、实践延伸、有效协同等方面集中发力,不断拓展思政课的高度、深度、温度、广度。其不断涌动升腾的育人实效和生机活力,为区域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开拓了大思政课的“善用之道”,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渝中实践。
渝中区桂花园幼儿园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资料图)。渝中区教委供图
落实立德树人
拔升思政育人的高度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思政课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方面,提升教师队伍政治素养。渝中区对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方面要求,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保持政治警醒,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在言传身教中培育学生的品格。
同时,强化师资教学能力。渝中区积极构建“区域-集团-校本”三级教研机制,建立“1个区级思政课研究中心+N个学校思政课中心组”的区校联动思政课研究共同体,定期研判、研讨、研究思政课教学问题,提升思政教师教学能力,逐步形成了一支政治强、自律严、品行正、业务精、情怀深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成市、区级思政“名师工作室”22个,实施“行走的思政课”名师培育计划,通过配备责任团队、研学研修等方式,开展师资培训、对口帮扶、示范课堂建设,切实发挥好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
渝中区解放西路小学“红色少年行”主题研学活动走进中山四路(资料图)。渝中区教委供图
另一方面,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认同感。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渝中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小学阶段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初中阶段侧重打牢思想基础,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引导青少年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有情怀、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丰富课程建设
把握思政育人的深度
思政课是开展理论教育的重要渠道,如何才能将思政教育深度嵌入日常教学活动中?
落实课程建设做好经典阐释。渝中区以国家思政课程目标为统领,依据学生年段特征,立足道德启蒙、思想基础、政治素养三个维度,推出“千秋红岩·童心向党”“热血丰碑·强国有我”“人文渝中·爱我家乡”“心有阳光·筑梦青春”“峥嵘岁月·时代新人”5大主题,将小学思政课“意识感知和情感启蒙”、中学思政课“行为习惯养成、学科核心素养习得”目标融为一体,促进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落实。
深挖在地资源。2023年2月,渝中区在重庆率先推出“思政研学地图”,牢牢把握“善用大思政 为党育新人”这条主线,依托渝中丰富的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红岩精神等本土资源,选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文物等50余处,将辖区思政教育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周公馆、桂园——《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红岩村”“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郭沫若旧居陈列馆——中法学校旧址”等10条研学路线,串联了红岩革命纪念馆、桂园、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山城巷、湖广会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巴渝民间医药博物馆等多个重庆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景区景点,形成全域思政研学地图,让思政资源由单一走向多元,推动思政课走出教室,与实践结合,与生活结合。
90多岁的老党员、后勤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原政委刘振福,正在给重庆精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上特殊的队课(资料图)。渝中区教委供图
多元特色化教学。各校因校制宜、因生制宜,依据学生学段和身心特征,把红岩文化、抗战文化、巴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打造具有时代精神、渝中烙印和本校特色的思政课程60余节。其中,人和街小学教育集团构建了“行前主题课+行走课+行后拓展课”的“三步行走”课程模式,让思政课在行走中灵动起来。巴蜀中学教育集团夯实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善用社会课堂,推进各学科课程与“大思政”同向同行;挖掘巴教村教育历史文化陈列馆、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等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思政课“立”起来。此外还有求精中学“以国防教育为纲 铸立德树人之魂——国防教育”课程、重庆复旦中学“两成四有”实践德育课程、临江路小学“礼好思政课”、大同实验学校“聆听解放碑的钟声”课程、中山小学“时代小先生”课程等品牌各异的思政课程。
善用校内外“双课堂”
提升思政育人的温度
只有提升思政课的温度,从内心深处触动人、感染人,才能让思政课吸引人、打动人、引导人。
一方面,渝中区各校在遵循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生动鲜活,做到思政课“质”与“量”齐头并进。推动青少年“四史”宣传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用“听、唱、讲、读、写、演、绘”等多元教学形式来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将融合式讨论、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打造形式多样、自然融入的思政课程。全学科融通,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融合和学段间的纵向衔接,充分发挥全学科的育人价值,打造出“公民行动课程”“学科+生活”等综合性课程。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视域下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表现力、感染力。发挥渝中“智慧教育”平台作用,通过VR、AR等沉浸式虚拟仿真思政教学方法,架好学校与思政资源的链接,辖区中小学“云端思政”大课堂实现全覆盖开通。组织开展红色场馆云参观、红色历史云学习、云端祭先烈等线上活动,突破思政课堂的时空限制。分段推进思政课精品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包含教学设计、课程说课、案例教学等,促进资源库实现共建共享。
渝中区天地人和街小学在红岩广场开展一年级入队仪式(资料图)。渝中区教委供图
此外,各校还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善用社会大课堂等方式,大力推动思政课堂走出去,让学生近距离感知历史温度。利用开学第一课、毕业典礼、成人仪式等重要节点,开展主题快闪、重温入团入队誓词等实践活动200余场,强化仪式教育。渝中区挖掘、整合、利用区域丰富的红色思政资源,打通“双课堂”,推出5大主题10条线路,为各学校按线路分专题开展实地参观缅怀、寻源红色精神等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实现“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相融合。
发挥协同效应
拓展思政育人的广度
讲好新时代思政课不能仅仅依靠思政课程和教师教学,更需要社会各界群策群力。渝中区积极发挥协同效应,形成育人合力,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区委区政府统筹规划、教育部门主体推进、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中小学校具体落实、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渝中区中小学“行走的思政课”首场示范活动(资料图)。渝中区教委供图
强化各层级管理机制协同。渝中区将思政课改革作为全区长期坚持的重点任务,并印发《渝中区中小学“行走的思政课”实施方案》,建立区委区政府主导、各部门参与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席会制度。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压实学校“一把手”责任。各教育集团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提升各学科思政育人协同意识和协同质量,在区内46所中小学全覆盖落实落地“行走的思政课”。
加强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联动。红色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具有整体性,渝中区各部门密切合作,统筹规划,共同挖掘特有的在地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政课资源,让红色革命历史充分进教材、进头脑,使师生有效汲取革命传统的精神实质。组织家长每学期与学生“共上一堂思政课”“共走一段革命路”“共颂一首红岩魂”,每年度开展“步量重庆——重走红岩路”“我和祖国一起成长邮票首日封”等家校社共育活动40余场。
多元队伍协同共建。通过吸纳残奥会冠军廖克力、90多岁老党员刘振福等榜样人物、优秀党员、退役老兵以及思政课志愿者50余人,组成“行走的思政课”辅导员队伍,现场讲授科学理论、先进事迹、国防知识等,以言传身教推动薪火相传。
资源整合协同。与区委党史研究室在29中联合创建渝中区青少年党史教育馆,指导巴蜀小学打造巴蜀教育文化历史陈列馆……多部门协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现区内5万多名中小学生全员参与。整合课程资源,统筹区域“行走的思政课”和各校园特色德育实践品牌、案例,打造高质量的“大思政课”教材体系。整合青少年活动中心、山城老年大学、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街文化公益发展中心等辖区社会单位资源,将公共文化空间纳入“思政大课堂”,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思政教育,汇集全社会育人“大能量”,形成良好的育人生态。(晏红霞、刘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