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慢阻肺日丨及早干预让呼吸不再痛苦

一直以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被共同列作四大类慢性病,对居民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作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由于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什么是慢阻肺?如何才能及时发现慢阻肺?个人又该如何做好防护措施?在第22个“世界慢阻肺日”到来之际,针对这些问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姚伟一一给出了解答。
患者正在进行肺康复呼吸锻炼。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供图
慢阻肺,被大众忽视的健康危害
随着四季的更替,秋冬季节的冷空气逐渐代替了盛夏的炎热,在冷空气的刺激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病区又迎来了一批咳喘患者,慢阻肺的高峰期也随之到来。
“冬春季节会导致很多患者病情加重,等天气暖和一点的时候病人会少一些。在夏季,因为大家空调吹得比较冷,感冒会加重病情发展,因此这也是一个慢阻肺的高发期。”姚伟说。
他表示,相较于“慢阻肺”这个名字而言,大家可能更为熟悉的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老慢支”等称呼,“慢阻肺”是近年来才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中。
慢阻肺英文简称“COPD”,是一种异质性肺疾病,是由于气道(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或肺泡(肺气肿)异常所导致持续性(常为进展性)的气流阻塞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症状,其常见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并且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三高”特点,居我国居民死因排序第三位,因此亟需引起重视。
“居民对慢阻肺不够重视,其中一个原因是有些患者家庭困难,健康意识较差,主动检查的情况比较少。另一个就是很多患者长期抽烟,对自己的关注度不够,等来看的时候已经到了中晚期,治疗效果也较差。”姚伟说。
根据《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报告(2020年度)》显示,我国约有近1亿慢阻肺患者,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高危人群占比为20.51%,高危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33.4%,64%的公众对慢阻肺“完全不知道”。
为提升居民对慢阻肺的认识,在门诊处,呼吸内科医生们通常都会询问患者是否抽烟,是否有相应症状等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慢阻肺。在医院的公众号、抖音等,也会发布相应的科普文章来提醒大家要重视慢阻肺。
“有时候我们也会给社区医院的工作人员做一些肺功能培训,并且还建立了工作群来指导他们进行肺功能操作。”姚伟表示,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基层医院是慢阻肺防治工作的主要“阵地”,因此做好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肺功能检测培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供图
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姚伟坦言,相比起其他三类慢性疾病,公众对慢阻肺的关注度较差,许多患者以为自己不过是普通的感冒。对此,他提醒,如果咳嗽出现“两年三个月”现象,即在连续两年中,每年的咳嗽期超过三个月,同时体力下降,就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排查是否患有慢阻肺疾病。
“定期体检很关键,对慢阻肺高危人群,我们要求要做好影像学检查,包括CT、肺功能等,做到慢阻肺的早期确诊。”姚伟说。
那么哪些人是慢阻肺高危人群?姚伟表示,年龄在40岁以上、长期吸烟、粉尘接触等人群应该尽早开展慢阻肺的筛查,做到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在我们门诊筛查出慢阻肺患者以后,早期我们会及时的做一些干预工作,包括吸入治疗、健康宣教、或者一些相对应的药品。如果是晚期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则会做一些支气管镜下治疗,一些患者能够以此获益。此外比较严重的病人也可以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切除肺气肿,不过这种比较少见。”姚伟说,目前治疗慢阻肺最主要的手段还是药物治疗为主。
“确诊慢阻肺以后,我们有很多的预防措施来减少疾病的加重。”姚伟介绍,慢阻肺患者第一要做到戒烟,第二要正规用药,第三则是在每年的一月以及七、八月流感到来之前接种好流感疫苗,降低疾病急性加重的情况。“另外还推荐注射肺炎疫苗,有条件的话可以使用一些免疫调节的药品。”
今年的世界慢阻肺日主题为“BREATHING IS LIFE ,ACT EARLIER”,即“呼吸就是生命——尽早行动”,强调早期肺部健康、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因此要尽快采取行动。(刘林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