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县教委:“小手拉大手” 带家风 育民风 塑乡风

为传达学习全国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1月22日,重庆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在石柱召开,进一步增强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重庆市城口县以《“小手拉大手”带家风 育民风 塑乡风》为题,在会上作交流分享,为新时代开创重庆市中小学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凝聚智慧、贡献力量。
教育是一个系统生态圈,如何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城口县以家校文化凝聚教育共识,自2021年开始,创新探索“小手拉大手”机制,创新打造“共学”“共讲”“共写”“共演”“共做”“共评”“共享”——“七共”活动,构建了一套极具特色的“家校共育模式”,实现以校风带家风育民风塑乡风,以德育新风铸造乡村振兴之魂。
重庆市城口县教委副主任汪芝荣作分享交流。曾英豪摄
文明知识“家校共学”
创新探索“四个一”学习机制,社区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办1期家长讲坛,中小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文明大课”,家庭每年至少共读1本好书,联合乡镇每年组织1次诵读活动,形成了家校共学的浓厚氛围。此外,城口县还以党的创新理论、先进典型事迹为重点,举办“红孩子”学党史、亲子共读沙龙、家长论坛等,实现学生家长全覆盖。最后,城口县还积极组织先进典型进校园,开展“榜样面对面”等先进事迹学习活动,用事迹共情、用事理引导,有力实现共学共信共用。
开展“红孩子”学党史活动。城口县教委供图
文明故事“家校共讲”
组建“巴山百灵鸟·红小星宣讲团”,围绕“红色老故事”“家乡新变化”等主题,常态化推动宣讲进村村通广播、进校内广播站、进学校晨会等。全覆盖开展“我给爸妈上堂课”“我是老区儿女”“家庭文明故事荟”等主题活动。据介绍,系列活动共带动1600余个家庭参与其中,家校微课堂成为文明教育大舞台。
文化宣讲活动。城口县教委供图
文明新风“家校共写”
写经典文化,开展“笔锋带新风”实践活动,抄文明敬语、写文明规范、画道德典型、记家庭文明日记,把文明新风融入日常、传在经常。写家风家训,指导学生和家长开展“写家训、挂家训、晒家训、传家训”活动和“文明扮靓家庭”主题活动,收集家风家训1400余条,评选“书香家庭”“最美家庭”300户。写道德楹联,发动学生及家长中的书法爱好者为群众书写楹联、字画等“文化好物”680余幅,推动文明新风走进千家万户。
学生和家长共写家训。城口县教委供图
文明行为“家校共演”
采取乡镇搭舞台、学生上舞台、文明进舞台的方式,推动文明培育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策划“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编排演绎弘扬文明新风的文艺节目80余个,常态化开展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校园文艺活动。开展“十校结百村 艺术美乡村”校园文艺进农村活动,实现文明风尚从讲台到舞台的延伸、从校园到家园、从入脑到入心的拓展。
文明实践“家校共做”
设置红领巾文明监督岗、文明监督员,常态化劝导监督学生使用文明用语、遵守文明习惯、学习道德典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文明守护者”主题志愿服务,组建“红小星在行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40支,开展“垃圾分类我先行”“文明你我同行”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400余场,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志愿服务1300余场。
文明榜样“家校共评”
乡镇、村社、学校、学生、家长“五方联动”,广泛开展评校园典范、评乡村典范、评文明之家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学先进、做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在“六一”活动中设立“文明新风奖”,党政学校联合表彰家校共育文明新风模范家庭100户。常态化推进人居环境卫生评比,学生变评委、家长变考生,精神奖励辅以物质激励,有效激发学生家长参与积极性。
文明阵地“家校共享”
组织学生和家庭利用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等乡村阵地,每月开展1次“小手拉大手”实践活动。依托苏维埃革命纪念公园、红三十三军战斗遗址等红色阵地资源,打造家校共育红色文化实践走廊2个,组织1800余个家庭走进革命遗址接受红色教育。整合乡村学校少年宫、社区家长学校等资源,加强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文化角等阵地建设。在多种措施推动下,实现乡村阵地家校共用、学校阵地社会共用,打造了“没有围墙的校园”“没有边界的教室”。
汪芝荣在会上表示,校园联动村社、村社带动家庭,极大提升了全民素质,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贡献了教育力量。下一步,城口县将继续深化举措、增强力度,不断探索更佳模式,真正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林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