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重庆

高山冷资源如何热辣滚烫

——重庆冰雪经济三问

2024年03月01日07:50 | 来源:重庆日报网
小字号

武隆仙女山滑雪场游客如织,大家赏雪、滑雪,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受访者供图)

武隆仙女山滑雪场游客如织,大家赏雪、滑雪,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受访者供图)

2月24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滑雪场,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越野滑雪公开组男子50公里集体出发(传统技术)比赛正紧张进行,重庆市代表队王强参赛并夺得金牌。

“动作灵敏而富有节奏,滑得真好!”1700公里外的重庆丰都南天湖滑雪场内,相约观看直播的滑雪爱好者发出感叹。

从两年前的北京冬奥会到正在举行的全国冬运会,凭借“冬”风,全国冰雪运动蓬勃发展,从而带动了冰雪经济的成长。根据预计,到2025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元。

在重庆部分高寒山区,冰雪经济也已成为发展的重点产业。但是,我市冰雪经济的发展根基并不深厚,如何才能“热辣滚烫”?

南川区金佛山北坡滑雪场吸引了众多游人打卡。(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瞿明斌\视觉重庆

南川区金佛山北坡滑雪场吸引了众多游人打卡。(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瞿明斌\视觉重庆

一问:消费群体不断增长,怎样做大产业蛋糕?

“打起精神来,这是滑雪场今年的最后一战。”22日,丰都南天湖滑雪场总经理张德崇召集滑雪场员工紧急开会,会上,他拍着巴掌给员工鼓劲。

“快,去造雪。”

“快,去拍几段视频发布出去。”

“快,已经订出去100多间房,让教练们做好准备。”

……

看着气温越来越低,张德崇脸上洋溢着无法掩饰的兴奋,不断向员工发出指令。

“原本预计雪季有两个月,万万没想到只有20多天。”话音一转,他的语气低沉了不少,“我们今年是‘三起三落’,必须抓住最后的机会。”

张德崇所谓的“三起三落”,说的是今年元旦节、1月中下旬和这一次的寒潮。但每次寒潮“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仿佛在和他们开玩笑。去年12月滑雪场原本预售了600多万元套票,但1月的天气宛如小阳春,不断有人退票,让每天在现场驻守的张德崇很失望。

张德崇好歹还迎来了最后一波生意,而对于南川金佛山奥悦滑雪场的负责人罗顺刚来说,滑雪场已于18日关闭,他只能望雪兴叹。

“整个雪季的收入大概也就是几十万元吧。”他给出了一个模糊的数据,“但我们有6台高温造雪机,一个月的电费就是30万元,人工成本差不多也要20万元……”

“12月17日、1月25日、2月6日。”罗顺刚对这个冬天的低温时间记得尤为清晰,“赏雪耍雪滑雪都要看天吃饭,今年重庆是个暖冬,滑雪场的游客一次都没有满过。”

相距不远的仙女山滑雪场也是如此。该雪场负责人应续源坦言,今年整个雪季接待了1万余人次,收入160多万元,同比去年有所下降。

几乎所有滑雪场都在喊“吃不饱”,是市场蛋糕还不够大吗?

并不尽然!重庆单板滑雪队教练封先樵认为,南方人对冰雪有着天然的向往,现在越来越多的南方人对冰雪的兴趣不满足于“看稀奇”了,而是有了深度参与其中的意愿,这个消费群正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作为山城,重庆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拥有海拔1200米以上高山的区县多达22个。高山上起伏的浅丘成了天然的滑道,也让重庆成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滑雪运动热门地区。

这从记者采访调研的南川、武隆、丰都几个滑雪场得到印证:除重庆本地游客外,广东、福建等南方省份的客人占了相当一部分,有些人还是自带高级装备的“发烧友”。

重庆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2022年底,重庆已有累计超过488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美团、大众点评的数据表明:2023年12月以来,重庆“滑雪”搜索量环比增长超250%,重庆各大滑雪场馆的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20%。

那么,又如何把预订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接待量?

“首先是减少无效营业时间。”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滑雪教练张扬认为,重庆的滑雪场虽然是全天开放,但其实真正利用得好的只有下午场,“可以推出‘一住两滑’‘一餐一滑’等套餐活动,让游客住下来联动消费。”

其次,丰富滑雪体验。他坦言,许多滑雪场的项目不够丰富,可以增加雪上摩托车、飞坦克、悠波球等项目。

最后,也需要营造氛围。“北方的冰雪产业很普及,一些省份更是将滑雪运动列入了‘小升初’的体育考试中。”张德崇说,而南方消费者大部分还停留在赏雪、戏雪阶段,消费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滑雪运动也可以从娃娃抓起,但这需要持续的宣传推广。”

丰都县南天湖滑雪场,造雪机正在作业。(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丰都县南天湖滑雪场,造雪机正在作业。(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二问:冰雪项目雷同,怎样避免同质化竞争?

往年春节,市民马尚智会早早翻出滑雪服,到各个冰雪景区去玩。可今年他只去了一次滑雪场,就不想再去了。清一色的单板、双板和雪圈,每个景区的项目大同小异,让他提不起兴致。

“无论宣传多么五花八门,各个景区的冰雪项目都差不多。绝大多数游客都像我这样,就是去尝鲜,去过的人感觉不好就不会再去。”他告诉记者。

内卷,已经蔓延到了这个新兴产业。

“竞争总是难免的。”张德崇一连说了3个“差不多”,“游客的需求差不多,我们的资源禀赋差不多,提供的服务也差不多。”

金佛山和仙女山的滑雪场经营者均坦言,南天湖滑雪场对他们的冲击较大:一是其面积最大、项目最齐全;二是设施设备较新;三是滑雪场处于背阴地带,雪季相对长一点。

的确,记者观察后发现,和其它地方相比,南天湖滑雪场的优势在于其按照冬奥会标准打造了3条专业级别滑道,同时拥有特色戏雪区8万多平方米,并配建了雪圈道16条,还有专业儿童DIY亲子乐园、悠波球等娱乐项目。

同时,南天湖景区还建设了适合亲子的冰雪乐园,内含雪地摩托、坦克、雪上飞碟等9个项目,进一步增强了竞争力。

南天湖景区公司副经理王伟宇介绍,9个项目原本需要400多元,今年他们推出了88元玩转9个项目的套餐活动,赔本赚吆喝。

如何走出差异化之路?

其实,罗顺刚在设计项目时就想到了这一问题,奥悦滑雪场选择在海拔800多米的南川区头渡镇玉台村,就是为了错位竞争,走四季雪场的亲子路线。为此,公司不惜重金购入了高温造雪机,并于去年五一期间试着开了3天。

“但雪化得很快,成本根本算不过来。”不得已,罗顺刚只好启用备选方案,将滑雪场用作露营地。

仙女山滑雪场也选择打造综合式滑雪度假营地。“冬天滑雪玩雪,夏天开展卡丁车、旱地雪圈、滑草车、露营等活动,这是我们比较成熟的运营模式,全年的综合收入有500—600万元。”应续源说,依托武隆喀斯特旅游区的优势,仙女山滑雪场的四季经营起步较早,但同样面临着周边景区的竞争。

再过一个多月,仙女山滑雪场的夏季营销攻势就将打响。应续源相信,手握30万旅游度假客的优势,天平又将倒向他们这一方。

三问:与乡村联动不够,怎样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2月23日,武隆区仙女山街道仙女村,村党支部副书记许刚云招呼老伴将滑雪板收好:“来年再战喽!”这一个多月卖滑雪板挣了近一万元,老许有些喜出望外。

2016年,许刚云把位于路边的自家房屋改造出来,开起了农家乐,但由于配置一般,生意也一般。看到冬天雪后门前拥挤的车流,他脑海里蹦出了卖滑雪板的念头。他以46元的价格从网上购入,再以60元的价格卖出去,做起了“中间商”。

冰雪经济的到来,为重庆高寒山区铺设了一条长长的产业链条。在仙女村乃至周边的几个村,每年雪季卖滑雪板等村民不在少数,收入破万元的比比皆是。

游客的纷至沓来,带动仙女村发展起了大大小小70多家农家乐,其中50余家是近几年开起来的。

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南川区头渡镇玉台村,这里有32家民宿和客栈,大部分也是去年和前年冒出来的。

“淡季不淡了,今天晚上都还订出去两间客房。”在金佛山经营云端·听竹里民宿的村民黄后碧说。

大家都没想到,司空见惯的皑皑白雪,能成为他们增收的门路。

小时候,丰都县仙女湖镇厢坝村村民杨雄林最不喜欢的就是下雪天,刺入骨髓的寒冷,让他刻骨铭心。而今,杨雄林在南天湖滑雪场开扫雪车,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

滑雪场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厢坝村常住人口为1200余人,其中有600多人在滑雪场务工。头渡镇方竹村常年在家的300多人,有1/5的人在金佛山几个雪场找到了工作。

当然,记者也注意到,不管是售卖滑雪板还是务工就业,目前主要还是村民的自发行为,对乡村的拉动还主要体现在个体上,冰雪经济对乡村的整体带动还没有体现出来。

来自北京雪帮雪业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滑雪学校校长陈泽宇认为,冰天雪地的地方,多是欠发达地区,冰雪经济对这些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要进一步刺激消费,就需要政府的投入。”他说,如在乡村开展冬泳、冰车、冰壶、滑雪等比赛,增加悠波球、雪山冲浪、狗拉爬犁、雪上摩托、冰蹴鞠、冰上碰碰车、冰上保龄球等游戏项目,同时将滑雪与室外温泉融合,上午滑雪嬉冰,下午泡温泉。

“当然,村里为了迎接游客,也应进行必要的设计和准备。”他以自己在北方的所见所闻举例,如村民可将乡村民宿冰雪主题化,从装修到陈设都弄成冰雪主题环境,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和宾至如归的感觉。

“此外,还可以学习哈尔滨,修建冰雪博物馆和民俗文化长廊等。”他建议,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文化故事,将这些文化与冰雪旅游相结合,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乡村文化,这样的旅游体验,谁会不喜欢呢?

1月22日,彭水县摩围山景区,游客在堆雪人,感受不一样的冬日乐趣。特约摄影 赵勇/视觉重庆

1月22日,彭水县摩围山景区,游客在堆雪人,感受不一样的冬日乐趣。特约摄影 赵勇/视觉重庆

记者手记>>>

发展冰雪经济不能一拥而上

颜安

南方人对雪有一种执念。犹记得2023年重庆中心城区飘雪,许多人的朋友圈就数度因此而刷屏。这几天的采访均在工作日,但因为下雪的缘故,上山车辆仍然很多,更是让记者近距离感受到了南方人对于冰雪的热情。

这种热情,无疑可以催生出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但越是热度爆表之时,越不能一拥而上。

记者在采访中已经有所感受。比如说,一些滑雪场存在同质化倾向,导致吸引不来游客,也让配套设施、服务质量大大缩水。部分滑雪场所在的村,对村民发展农家乐缺少相应的引导和规划,导致一些农家乐生意不佳,业主对此颇有怨言。

与此同时,在这条产业链上我们缺失的内容也不少。滑雪场方面,较为专业的大型滑雪场,可四季开展冰雪运动的室内滑雪场数量仍然不足;人才方面,目前几个滑雪场的教练团队均来自东北,重庆本土人才培养亟待跟上;装备方面也是空白,虽然我市暂时还不具备生产造雪机、魔毯等大型装备的能力,但完全可以先从滑雪服、滑雪板等小的物件做起,还能解决就业问题。

重庆虽然没有冰雪产业的深厚基础,但眼下乘着冬奥会、冬运会的“冬”风,也正值发展良机,更需要未雨绸缪。

一是差异化。重庆在冰雪资源总量、规模上不具备优势,就更应创新开发冰雪游产品、打造特色冰雪游品牌,如可结合本地特色推出雪地火锅餐饮项目等,带给游客新奇体验,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是专业化。冰雪运动在冰雪经济中发挥着“机头引领”作用,并可拉动冰雪装备制造、冰雪文旅等产业。各地可成立冰雪产业的相关协会统筹行业的发展,加大对冰雪专业运动队伍的建设。同时,政府应大力推动大型冰雪赛事的举办,引进更多世界性、全国性赛事,提高重庆冰雪的整体格局和影响力。

三是普及化。应进一步加大对冰雪运动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大对群众性冰雪活动的资金政策支持,滑雪场及相关企业可联合学校、培训机构开展冰雪研学团、冰雪冬令营、冰雪嘉年华等活动,让冰雪运动普及发展。

(责编:秦洁、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