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重庆古人的笑容 就知道乐观是刻进DNA里的

汉代说唱俑
重庆人的松弛感和乐观由来已久,是刻在老祖宗的DNA里的。5月8日是“世界微笑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专程从正在展出的《妙手匠心 重现华光——三峡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展》中,精选出数件来自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陶俑推荐给市民,让它们带你穿越千年,领略古人的笑容。
南北朝“巫师”笑得隐秘
汉代“俳优”憨态可掬
第一个被精选出的是一件来自南北朝时期的巫师陶俑,它出土于重庆巫山县巫峡镇,是当地村民修建房基时发现的。
据展览策展人赵雄伟介绍,这件陶俑头梳三角髻(一说头戴高冠),圆眼高鼻,嘴唇聚拢,似正念念有词,它的嘴角微微上翘,又似在嘟嘴微笑。
这件出土陶俑高逾一米,身着长袍,双手持环首刀握于胸前。
陶俑出土时为一对,另一件梳独髻,亦持环首刀于胸。两件陶俑均表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巫师造型,是三峡地区巫文化发展的独特证明。
相比起陶俑巫师笑得隐秘,另一件来自汉代的说唱俑,就笑得憨态可掬了。在展厅里,这尊来自汉代的说唱俑,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将当年“说唱”的快乐带到了千年之后。
赵雄伟说,说唱在现代叫“rap”,在古代叫“俳优”,“俳”就是诙谐滑稽的表演,“优”则是指演员。
汉代“俳优”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并以此来博得主人和观赏者的笑颜。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随时供主人取乐。
汉代民乐团齐聚展厅中
一边微笑一边奏乐起舞
在展厅中,策展方还专门布置出了一组汉代的民乐团让观众们去发现。
这组民乐团,有端坐抚琴的琴师,有持箫吹奏的男子,有长袖翻飞的舞者,它们面带微笑穿越千年而来,再次在展厅中为观众们同场“演出”。
赵雄伟说,目前墓葬出土的弹奏乐俑主要有鼓瑟和抚琴两种,两者的演奏姿势大致相同,都以坐姿为主,具体有跪坐、盘坐和跟坐之分。但两者在弹奏技法上大有不同。抚琴的指法主要是抚按和弹拨,由按弦的振动频率和时间决定音符的大小。鼓瑟的指法较为简单,主要靠扣弹,只有在装饰音和奏变音时才需要按弦。吹奏乐俑多为男俑,形制相似。它们头上戴帻或头顶梳成发髻。身着深色交领右衽曲裾长衣,曲领宽袖,腰际系带,常以跟坐或跪姿的形象出现。俑的双手上举乐器至口部作出吹奏状,吹奏排箫。
不同于先秦乐舞的规矩雍雅、盛唐乐舞的华丽辉煌,汉代舞蹈洋溢着感性、豪放、质朴的艺术魅力,以其清新、苍劲、壮美的艺术风格独领风骚。自汉代开始,舞蹈盛行于社会各个阶层,且舞种丰富,风格多样,具有浓厚楚风的长袖折腰舞,可入围汉代舞蹈榜前三。
龇牙咧嘴的“马”
嘴角上翘的“狗”
除了来自古人的微笑之外,汉代的“宠物”们,也表情丰富。在展厅中,各种各样汉代人生活中的“宠物”也被集体陈列到了观众们面前。
两匹来自汉代的“马儿”因体型巨大,成为这组展览中最为显眼的存在,细细看去,汉代的重庆“雕塑家”们,不仅为它们塑出了颈部的鬃毛,而且还为它们添上了类似人类的“微笑”。而同样来自汉代的“狗”,更是一边咧嘴“微笑”,一边“摇”着尾巴。
为何汉代的“雕塑家”总是爱把微笑的表情赋予每一件作品呢?赵雄伟说,与秦始皇兵马俑冷酷的脸部表情比较,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微笑。这也许和汉景帝所在的“文景之治”的盛世背景有关。“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以其神秘的微笑倾倒世人,20世纪90年代汉阳陵出土了大量微笑的陶俑,称得上东方的‘蒙娜丽莎’。”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 重庆2025年底将建成超充站2040座
- 人民网重庆5月9日电 (刘政宁、姚於)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便捷超充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涂兴永在对《行动计划》解读时表示,到2025年底,重庆将建成超充站2040座,建成超充桩4000个。…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