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重庆

数字化展陈重现长江三峡壮阔历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改陈背后故事

2024年05月19日09:07 | 来源:重庆日报网
小字号

三峡是大江的甬道,更是中华文明和历史的通道。在山水孕育而成的三峡,我们的祖先迈开了初始的步伐。进入文明社会,连缀着巴、蜀、楚、汉的千山万水,又成为沟通中国西南和东中部地区的文明走廊。在中原、巴、楚、蜀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下,三峡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在历史的延续中不断发展,留下无数光彩照人的文物,它们成为长江文明的缩影。

5月18日,经过一年多焕新改陈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展厅正式对外重新开放。开放首日,万余名游客走进展厅中,通过多种高科技相融合的展陈手段,一睹长江三峡孕育出的壮阔历史。

要将长江三峡数百万年的历史囊括进一场展览中,要将百余公里的长江三峡重庆段浓缩到仅仅数百平方米的展厅之中,三峡博物馆是如何做到的?

记者专访了展览策展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彭学斌,揭开展览背后的故事。

以“根植巴山蜀水,传承长江文化”为布展核心

设计一场展览,第一步就是为这个展览拟定一份总纲,“总纲就像一个‘博古架’,框住了展览要呈现的内容。随后,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才会被有序地放入这个‘博古柜’中。”彭学斌说。

为此,重庆的文史专家们共同为新展出谋划策。数易其稿之后,“壮丽三峡”展厅的设计总纲终于敲定:采用最先进的数字化展陈方式,将现代科技与文物保护与展示相结合,深度挖掘三峡文化作为世界大河文明区域样本、中国长江文明华彩乐章、人地和谐生态文明历史典范的价值与意义。

与此同时,“根植巴山蜀水,传承长江文化”这一贯穿三峡博物馆常设展览的布展核心也得以确立。

为啥要为整个博物馆定下一个布展核心?

彭学斌解释,“壮丽三峡”展厅换陈,只是三峡博物馆全面改陈工作的第一步,这个展厅换陈结束后,三峡博物馆还将继续进行“诗咏三峡”“高峡平湖”“川江航运”“三峡探秘”“三峡非遗”等多个陈列布置。

同时,三峡博物馆还将以“图画江山”(古代书画)和“巴山之子”(近现代美术)两个专题陈列突显馆藏书画优势资源,辅以“世界大河文明”“走进长江文明”和“区域文化交流”系列为主要策展方向的若干特展,构建起“6个基本陈列+2个专题陈列+N个特展”的展陈体系,展现出具有现代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展陈新格局。

数字化展陈让三峡“活”起来

走进“壮丽三峡”展厅,历史的壮阔感扑面而来。在以三峡两岸的瀑石、黑石组成的廊道尽头,博物馆用数字大屏和辅屏相结合的方式,复原了“天开一线、峡张一门”的壮丽景观。

峡开之时,一帧帧画面复原出造山运动,为游客再现了长江三峡形成的场景。

三峡不只是一幅自然画卷,它还是人类文明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将人文融入自然景观之中,策展团队想到了波澜壮阔的三峡诗词。

于是,杜甫的《滟滪堆》被“刻”在了从三峡搬回的滟滪堆之上。伴随着杜甫的诗词,天幕及主屏画面开始演绎三峡代表性的气候特征。此时,“巫山云雨”“巴山夜雨”“高峡平湖”等形容长江三峡的词语一个个跳出纸张,具象化地呈现在游客面前。而这仅仅是展厅中多种数字化展陈手段里的冰山一角。

“壮丽三峡”展厅还率先引入了AI语言大模型。展厅内的数字技术装置可根据游客们的喜好,现场为每个人定制专属古诗词。“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游客的观展体验。”彭学斌说。

60%文物展品首次亮相

要办好展览,数字展陈技术只是辅助,丰富的文物资源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三峡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中出土的近20万件文物,为换陈提供了底气。”彭学斌说。

如何从近20万件出土文物中挑选出应该放入展厅之中“宝贝”呢?策展团队锁定了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于是,包括旧石器时代早期巫山猿人下颌骨化石、商代三羊铜尊、战国铜虎钮錞于、战国铜鸟形尊、汉代偏将军金印、汉代景云碑等在内的三峡博物馆馆藏十大镇馆之宝中的6件首度被汇集一堂。“在一个展厅中一次性看完‘十大’中的6件,这在以往是没有的。”彭学斌表示,这些“国宝”级展品,充分展现了三峡历史的厚重与壮阔。

光是“镇馆之宝”还不够,大量刚刚修复完成的三峡出土文物,也被搬进了展厅中。据介绍,整个展览共展出文物321件/套(703单件),其中一级文物37件/套,二级文物27件/套,三级文物93件/套,这些级别的文物占比约50%,展品更新率达60%。

比如展厅中的一组铜牵马俑和铜马,这套铜俑组合出土于开州红花村墓地,“马是汉代社会的重要战争资源和经济资源,也是个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这组铜俑中,铜马是汉代工匠将马头、颈、身、腿、尾等各部位分铸后合接成一个整体,其体形矫健、气宇轩昂,充分展现了大汉雄风。而牵马人则神态祥和,面带微笑、透露出宁静的心态。”彭学斌介绍。

此外,忠县临江二队出土的我国最大规模冶锌遗址,也以模型的形式展出。它的发现将我国的冶锌技术提前至明代中期,早于欧洲约4个世纪。在这个遗址模型中,游客们可以看到明代典籍《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冶锌工具。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晟

(责编:陈易、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