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与心灵相约 与健康同行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观看人民网健康视频节目,我是文彦。
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我爱我”,意为关爱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健康。那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是如何导致的?又该如何防治呢?
今天,我们邀请到重庆三一八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王兆娟,和我们一起聊一聊相关话题。
主持人:王主任,你好!
王兆娟: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您认为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王兆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一方面,大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各种考试和学术要求。另一方面,就业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许多人在毕业之际感到迷茫和焦虑。
此外,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挑战。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与来自不同背景、性格迥异的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对于一些人来说并不容易。同时,网络社交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冲突、网络欺凌等。
因此,大学生需要学会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这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主持人: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主要是什么?
王兆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首先源于个体内在的因素。部分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方面能力较弱,难以有效应对学业、人际关系等挑战,导致心理失衡。此外,人格特质的不完善,如缺乏自信、敏感多疑等,也增加了心理问题的风险。
家庭环境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家庭氛围紧张、教育方式不当或亲子关系疏离,都可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些不良的家庭因素可能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安全感。
社会因素同样不容忽视。社会竞争压力、就业压力以及网络信息的冲击,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可能感到焦虑、迷茫甚至抑郁。
为了有效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主持人: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有效识别和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呢?
王兆娟:首先,要敏锐观察自身的情绪变化,如长时间感到焦虑、抑郁、烦躁等,这可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初步信号。同时,注意学业与生活的压力感知,若感到无法应对或持续疲惫,应及时调整。
预防方面,大学生应积极培养正向思维,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学习安排,有助于减少压力源,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也是关键。与亲友、同学或老师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他们或许能从侧面帮助发现问题并提供支持。
总之,大学生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时识别问题并采取措施预防。通过积极的心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有效的沟通,可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主持人:如果大学生已经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如何寻求专业帮助呢?
王兆娟:首先,可以选择前往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咨询。他们能够提供专业的评估和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问题的本质,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其次,大学生可以考虑前往医院的心理科就诊。医院心理科拥有更完善的心理评估和治疗设备,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等服务。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选择在线心理咨询平台。这些平台通常提供匿名咨询和便捷的服务,让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寻求专业帮助。不过,在选择平台时,要确保其正规性和专业性,以免受到误导或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总之,大学生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应积极寻求专业帮助,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和方式,早日解决问题,恢复身心健康。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王主任的分享,同时也感谢大家的关注,再见!
王兆娟:再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