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汇幼儿园:三个聚焦 找准幼儿前识字能力的提升策略

前识字核心经验是幼儿在接受正式学校教育之前,从各种情景中获得的有关符号和文字在功能、结构和规则上的意识,并初步习得运用符号与文字进行语言表达的经验,为孩子一生的书面语言发展奠基。然而,近年来幼儿园防小学化导致“谈‘字’色变”及小学零起点教学的把握不足,前识字教育在幼小衔接中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江津区海汇幼儿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痛点,以“儿童为本、问题引领”为导向,聚焦前识字教育的核心,本着“儿童视角、问题导向、全程准备、多方联动”的原则,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精准提升了幼儿的前识字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差异,找出问题根源
海汇幼儿园教师与滨江四牌坊教师联合教研。海汇幼儿园供图
由“前识字” 向“识字”的发展是儿童汉语学习由经验向系统、由具体向抽象、由量的积累向质的变化的重要转折。为了更好地推进幼小衔接,海汇幼儿园组织教科研团队,从目标、内容、教育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展开对“前识字”和“识字”的对比和分析,发现两者的内在联系和差异,从课程与教学的微观层面剖析幼小衔接面对的客观现实,为科学衔接提供改进基础。
在对比过程中,教研团队发现“前识字”阶段应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初步的文字意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和情境,引导孩子对文字产生兴趣,并鼓励他们进行简单的文字探索。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是“前识字”阶段最为重要的目标。
聚焦研训,提升教学能力
幼儿写福字。海汇幼儿园供图
海汇幼儿园梳理、聚焦于教师的共通性问题,通过培训、教研、环境创设评比等方式,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系统地学习、解读和探讨前识字理论和实践策略,支架幼儿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与滨江四牌坊小学成为结对试点园校,建立联合教研机制,展开关于“前识字”和“识字”的专题研讨,互换对识字教学的认识,弥补衔接断层。
通过探索与实践,教师走出前识字教育的误区,对前识字教育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充分了解前识字核心经验;科学创设与幼儿生活相联系的前识字环境并合理利用,增加幼儿从环境中获取前识字经验的机会;注重生活化的前识字教育,把文字与幼儿的生活链接,自然渗透前识字经验。
海汇幼儿园孩子在环境中识字。海汇幼儿园供图
例如,室内张贴与幼儿生活相关的词汇图片,让孩子们在观察中自然接触到文字;在户外活动中,利用自然材料开展识字游戏,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感受文字的乐趣。
老师们在前识字教学中注重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故事,让孩子们在观看故事的过程中认识文字;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游戏形式,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文字的魅力。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效率,也让他们对前识字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聚焦需求,加强家园沟通
海汇幼儿园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不定期邀请专家举办家长讲坛、线上文章推送等形式,拓宽家园链接渠道,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家长利用亲子阅读、生活情景等参与前识字教育,在实践过程中看到孩子前识字核心经验的提升,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小学化” 的教育观念和急于求成的教育方式。一位家长分享道:“以前我总担心孩子太小,不适合学字。但参加了幼儿园组织的亲子阅读活动后,我发现孩子其实对文字很感兴趣,而且他们的前识字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通过以上三个聚焦和实践,海汇幼儿园成功找到了提升幼儿前识字能力的有效策略,同时,也为科学开展幼小衔接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注重环境的浸润、家园的共育,更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海汇幼儿园将继续秉承“蒙于自然 习于无痕”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科学幼小衔接的新方法、新途径,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海汇幼儿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 国内首个"虚拟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在渝启用
- 人民网重庆11月26日电 (陈琦、实习生姜晓轩)11月25日,“中国基层医生儿科常见疾病处理能力提升”全国启动会在渝举行。来自会上消息,由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牵头承担的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成功创建我国首个标准化患儿模型,帮助更多的基层儿科医生持续提升诊疗水平。…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