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江幼儿园:四大路径整合资源,破解幼小衔接“断层”问题

“这个叫竹筒水枪,主要材料是竹筒。”“老师,那我可以自己动手做吗?”大班的孩子在自制竹筒水枪的过程中,遇到了钉子被卡、推拉杆材料遇水就烂、推拉杆和竹筒不匹配等问题,孩子在前台动手,老师退居幕后提供支持,只给予基本材料,全程引导孩子反思、合作与交流,最后孩子成功做出水枪。
这是江津区几江幼儿园日常民间游戏项目化的一个经典案例,在破解幼小衔接的难题中,该园紧抓四大核心问题,以四大路径逐一击破,而民间游戏项目化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数学学习习惯专题研讨。几江幼儿园供图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几江幼儿园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研讨等方式,厘清本园幼小衔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衔接主体欠融合。幼小信息不对称,观念有偏差,主体责任意识模糊。二是衔接内容片面。重视学习准备,忽视社会交往、自我调控、专注坚持等关键素质准备。三是衔接行为浅层。参观小学等体验活动走马观花,缺乏深度体验。四是衔接课程断层。幼小学习方式不同,导致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断层。
幼儿学习方式专题研讨。几江幼儿园供图
参观小学之和哥哥姐姐一起“拉大锯”。几江幼儿园供图
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全园教职工针对主体、内容、课程等多维度的幼小衔接难题,采用四大路径,逐一击破,而民间游戏项目化就是其中的突出路径。
一是互动中相融。园方组建幼小衔接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本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同时,联合学区内的四牌坊小学组建幼小联合教研共同体,通过互访、互研、互磨,形成教育合力。
二是生活中渗透。注重一日活动时间弹性化安排,将碎片化时间段整合,以适应课程内容和幼儿学习需求。同时,将自理能力、习惯养成、同伴交往等准备自然融入跨班跨区域自主游戏、自主取餐、餐后活动等环节,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作息。
三是项目中生成。秉承“基于问题、生成项目、关注过程、深度学习”的实施原则,形成持续性探究的项目活动,引导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类似“水枪”这样的项目活动,几江幼儿园还有三十多个。例如大班“陀螺”项目活动,幼儿主动迁移运用图形、测量、对称等数学经验,自主探究“陀螺”的制作,在持续性递进性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发展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大班“魁星阁”项目活动,以任务驱动,鼓励幼儿用雪花片、积木、版画、泥塑、纸箱五种方式表征魁星阁,既迁移运用概念性经验与技能性经验,又提升了团队协作能、社会适应能力。
四是课程中联结。以适应性主题课程系统性渗透作为衔接关键期的有效措施,将关于小学的多重准备活动递进性地贯穿在大班的整个学年,生成主题或项目活动,让幼儿深度体验,逐步适应学段转换。
该园负责人表示,未来,几江幼儿园将以“幼小衔接”为契机搭建平台,服务教学,形成教育教学策略、教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通道。(几江幼儿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 国内首个"虚拟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在渝启用
- 人民网重庆11月26日电 (陈琦、实习生姜晓轩)11月25日,“中国基层医生儿科常见疾病处理能力提升”全国启动会在渝举行。来自会上消息,由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牵头承担的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成功创建我国首个标准化患儿模型,帮助更多的基层儿科医生持续提升诊疗水平。…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