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教育

重庆理工大学“三下乡”探索非遗古韵

2024年07月18日20:05 |
小字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历久弥新?近日,重庆理工大学组织多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渝贵区县,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探索非遗古韵,传承非遗精粹。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宣传团成员体验横山昆词乐器。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宣传团成员体验横山昆词乐器。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领略非遗横山昆词

在传承中探索融入法治元素

7月11日,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青春护航,与法綦行”宣传团赴綦江区横山文化中心,与横山昆词第五代传承接班人张在其探讨横山昆词的历史沿革及现实困境。

“綦江横山昆词是苏州昆曲在綦江的另一种表现,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张在其向众人介绍,横山昆词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集“吹、打、唱”为一体,细腻描绘人间百态。

张在其展示横山昆词宣传册。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张在其展示横山昆词宣传册。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张在其拿出泛黄且残缺不全的《昆词点将诗本》复印手抄册,摆放在实践团成员面前。里面的字迹隐现交错,好多字句的尾部还画了螺旋样的符号,意在演唱时需要跌宕起伏拔高拖长音调。为了让实践团成员更深刻地体会到横山昆词的魅力,张在其携张家班成员现场展示了演出所需要的堂鼓、唢呐、笛子等乐器,并演奏了部分唱段。

“如今,对横山昆词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谈及非遗传承,张在其感慨万千,“目前张家班仅有二三十位擅长昆词演奏和弹唱的师傅,年近花甲,几乎看不见年轻人的影子。”他殷切希望,未来的横山昆词队伍中能涌现越来越多的青年力量,以“老中新”结合的传帮带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也希望重理工学子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增长才干、练就本领,做一个担当时代使命的有志新青年。

张家班演奏横山昆词选段。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张家班演奏横山昆词选段。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实践团成员表示,非遗传承之路道阻且长,未来将不断扎实法学理论知识,尝试把法治元素融入非遗研究中去,利用非遗载体传播法治精神,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创新和推广,同时让法治宣传教育更接地气、更有生气、更聚人气。

探寻非遗酿造工艺

传承匠心精神

为切身感受醇厚悠远的酒文化和传统酱油生产工艺,7月8日,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青春向黔、征途不怠”社会实践队走进遵义市茅台镇,开展沉浸式研学。

参观酒窖溶洞。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参观酒窖溶洞。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在优秀校友、茅台酱醋酿制技艺非遗传承人、茅家村酱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熊羊城的介绍下,实践队成员对茅台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酿造技艺的发源历史、制作工序等有了初步了解。现场,实践队还参观了企业酒窖溶洞、酱油晒场,进行了酱醋品鉴。

参观酱油晒场。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参观酱油晒场。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宪军勉励众人,珍惜本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受贵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酿造文化,传承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入了解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和经营文化理念,更好地长见识、增才干,进一步坚定建功立业新时代的信心决心。(晏红霞、罗亚林、刘昱阳)

(责编:秦洁、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