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走基层、进乡村、探非遗、看变化
近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东方语学院实践团前往荣昌区安富街道,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走基层、进乡村、探非遗、看变化,进一步加深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与理解。
实践团成员体验制陶“拉坯”环节。晏俪菡摄
荣昌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00年前,但走进位于荣昌安富街道的安陶特色小镇,随处可见的却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青年陶艺人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创作、工作、扎根。
7月9日,实践团到访此地,通过参观、学习、体验,深入了解四大名陶——荣昌陶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荣昌陶传统制作方法至少有20多道工序,包括晒泥、碾泥、过浆、制坯、打磨、装窑、烧窑、观窑、闭窑等。烧制过程中,柴烧、时间和温度影响是‘窑变’形成的关键因素。”在荣昌陶非遗传承人李林艳的工作室,实践团成员根据她的指导亲身体验制陶工艺中的“拉坯”环节,尝试制作陶胚,感受泥胚在手中的变化与成型,在动手操作中领略非遗魅力和工匠精神。
千佛社区一品竹叶加工厂工人在打包麻竹叶。晏俪菡摄
产业发展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为进一步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社情,7月10日,实践团针对荣昌区麻竹产业、蜂糖李产业开展实地调研。
“近年来,荣昌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麻竹种植,麻竹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有效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在千佛社区一品竹叶加工厂,基地负责人彭鹏向众人介绍了麻竹产业的发展情况。
在荣昌区五篼树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践团成员与合作社负责人李玲就蜂糖李的种植情况、投入产出比、栽培技术难点以及市场销售渠道等信息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蜂糖李产业的发展前景。
活动期间,实践团成员还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精心备课,给安富街道普陀村的儿童带来了一节多语种课堂,让孩子们体验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
多语种课堂现场。晏俪菡摄
实践团成员前往荣昌革命烈士陵园。晏俪菡摄
不少实践团成员表示,报效祖国不只是纸上谈兵,未来将扎实专业知识,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晏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