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教育>>教育资讯

重理工学子探访816工程遗址 感悟“三线精神”

2024年07月23日18:46 |
小字号

在涪陵区白涛镇乌江之畔,816工程遗址游人如织。从过去在地图上被抹去名字,到如今成为知名旅游地,816工程遗址承载了许多人的青春。

近日,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来到这处位于大山深处的神秘地下核工程,透过一个个复原的场景、闪烁的程序灯,重温无数人为了国家安全和民族自立奋斗终生的时代记忆,感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实践团参观816工程遗址。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816工程是当时的重点国防工程,所有参建人员须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在历时约一个小时的参观中,实践团成员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游览了这座地下核工程,聆听了当时的建设者们不畏艰难的英勇事迹,惊叹于这座已知“世界最大的人工洞体”建筑的壮观。

巍巍青山埋忠骨,朵朵鲜花敬忠魂。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来到816工程烈士陵园,缅怀英烈。

实践团参观816工程烈士陵园。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随后,实践团寻访了许双诚、李长树和尹茂义三位老人,他们都曾是816工程的建设者。谆谆教诲

“祖国一声召唤,数万名华夏优秀儿女云集白涛镇的大山深处。”许双诚向大家详细讲述了三线建设故事和“三线精神”。他引用《人民日报》文章寄语实践团成员:“时隔半个世纪,再看816工程,它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这个历史名词叫作‘三线建设’,这种民族精神叫作‘无私奉献’,这段共和国的记忆叫作‘备战备荒’,而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汇成一句话,就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

实践团还与李长树和尹茂义进行了深度访谈。在被问到是否曾感到过压力和孤独时,两位老人坚定地说:“为祖国核武器事业而工作,我们从来都只有骄傲,战友们在一起为同一个伟大目标而奋斗,我们感受到了无比强大的力量!”

实践团成员张译心听完后表示:“今天,三位老前辈的谆谆教诲对我而言,是激励,更是行动指南,当铭记于心,实践于行。”

该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一代青年人,当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将通过更多形式的实践活动让更多青年学子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晏红霞、徐梦琪(实习))

(责编:盖纯、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