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医者对话 带您走进精神科医生的世界

人民网重庆8月19日电 提到医生,人们总会联想到严肃的白大褂、争分夺秒的手术台……鲜为人知的是在医师队伍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仅治疗患者的身体疾病,同时守护患者的心灵之光,他们就是精神科医师。他们或许不在手术台上苦战,但同样为生命与病魔抗争,他们以专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无尽的耐心,为那些在精神困境中挣扎的人们点亮希望。
今天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对话6位来自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不同科室的精神科医生,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初心与坚守。
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精神卫生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对此您有怎样的看法?
陈黎明正在与患者沟通。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陈黎明表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国家也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等法律法规,为精神卫生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综合治理范畴。
今年1月,重庆发布《重庆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明确到2025 年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单位家庭尽责尽力”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以及有效预防、治疗、康复相衔接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政策的完善和社会的关注,使患者在医疗救助、康复服务、就业支持等方面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例如重庆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支持,以及为贫困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免费药物,帮助他们控制病情等。
同时,随着社会宣传和教育的加强,群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也逐渐提高,患者的病耻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越来越多的患者不再因害怕歧视而隐瞒病情,更愿意主动寻求帮助和治疗。群众也更加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注重自我调节和心理保健。
二、向大家介绍日常工作中的一天,觉得自己和大众概念中的医生最契合以及反差最大的特征是什么?
赵新民与患者交谈。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交接班、查房、医患沟通、病例讨论……”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赵新民介绍,精神科医师的日常,除了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还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行为等细节,每天也需要跟护理人员、患者做大量的沟通,以适时调整治疗。对每一位患者负责,是医生的责任和使命。
他认为自己与大众概念中的医生反差最大的是职业形象和生活节奏:医生也是普通人,有着自己的个性和情感,很多医生性格开朗、多才多艺。虽然医生的工作确实非常繁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医生们也会合理安排时间进行休息、锻炼和娱乐活动,以保持身心健康,精神科医生自我心理调适是一门必修课,因为在每天的接诊中,会接收非常多的负面情绪,如果不及时调节,对医生本人有很大的伤害。这种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追求,可能与大众对医生“全天候工作”的刻板印象形成反差。
三、可以分享一下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吗?
罗兴刚正在查房。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成瘾问题正成为越来越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70%的人是酒精成瘾,还有包括毒瘾、赌瘾、游戏成瘾、烟草成瘾等,游戏、短视频成瘾多为十五六岁的青少年。”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瘾医学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罗兴刚表示,作为一名成瘾医生,他认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患者个体的复杂性与差异性,每个成瘾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瘾原因、类型、严重程度以及伴随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各不相同。这要求成瘾医生具备高度的个性化评估和治疗能力,能够深入理解和应对每位患者的特定需求。然而,这种高度个性化的工作往往要求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跟上不断变化的成瘾领域研究。
无论物质还是行为,对其成瘾都是有害的。罗兴刚提醒,如果某种依赖或沉迷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让人无心做其他事情,甚至伴随有情绪问题,那就需要引起重视,寻求正规、专业的治疗。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瘾的背后往往是学习压力、社交障碍等深层次的心理问题,需要从根源上干预、治疗,越早诊疗效果越好。
四、作为精神科医生以来,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文晏正在问诊中。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文晏提到,作为一名从事精神卫生工作近20年的医生,感受最深的当属患者的痛苦与无助,以及社会对精神健康认知的不足。
在工作中,他目睹了众多患者被精神疾病所折磨,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恐惧、焦虑和绝望。很多时候,这些疾病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和情感,还严重破坏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看到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因此承受巨大的压力,那种痛苦令人揪心。
同时,社会对精神健康的误解和偏见,不仅伤害了患者的自尊,也阻碍了他们接受治疗和康复的进程。
在睡眠医学中心工作后,他进一步深刻体会到睡眠问题对人们身心健康的重大影响。睡眠障碍往往是精神疾病的早期表现或者伴随症状,然而,很多人对睡眠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他们常常将失眠、多梦等症状视为暂时的疲劳或压力所致,未能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导致病情逐渐加重。
“让我感到欣慰和鼓舞的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健康,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也在逐步改善。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对精神健康的重视和理解,就能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康复的可能。”文晏说道。
五、各类心理问题越来越低龄化,您有什么建议给到家长朋友们?
王敏建正在指导患者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王敏建表示,各类心理问题越来越低龄化,需要全方位去分析。
从社会因素来看,现在学业就业压力很大,家长和周围环境都会充斥紧张气氛,如我们经常会听到的“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将来可能找不到好工作”之类,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容易焦虑的家庭教育氛围。
在压力的驱使下,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得更好”,往往让孩子“学得更早”,超负荷学习让孩子处于应激状态、影响身体激素水平、对大脑尤其是儿童发育期大脑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无法承受外界应激压力,出现过早的焦虑症、抑郁症和自杀自伤行为。因此,建议家长朋友们不要过多的给孩子制造学习紧张气氛,教育首先是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健康的身体,“有余力、则学文”。
同时,人具有社会属性,但现在不管是居住环境还是作息时间安排以及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等因素,同龄儿之间玩耍嬉戏打闹等越来越少,甚至部分学校对学生严格要求下课只能坐在教室里和上厕所、不能阳台上追逐打闹,孩子的天性被抹杀掉、游戏中正常输赢意识缺乏,各种负面情绪不能通过游戏中去释放,这些孩子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受挫、不能接受“失败”。门诊中接诊到大量的因人际交往受挫诱发焦虑情绪抑郁的儿童。建议家长朋友们重视孩子的人际交往、鼓励孩子和同龄儿游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近二十年、儿童疾病谱在发生变化,营养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在下降,而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抽动障碍等,这类疾病如果早干预早治疗其对未来的负面影响就相对较小。为此,王敏建提醒,如果发现孩子在语言、运动、人际交往、兴趣爱好和注意力等一方面或几方面与同龄儿有偏倚,则及早就医咨询。
最后提醒家长,孩子出现心理问题、需要正确面对、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不要讳疾忌医、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
六、对有志于入行的后辈有什么建议?
张代江指导年轻医生与患者沟通。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深耕精神科医学27年,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普通精神科三科主任、主任医师张代江认为精神医学是一门研究世界上最复杂现象的科学,涉及多学科知识,而精神疾病患者是当今社会最弱势的群体,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与支持。
古人云,“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这对精神科医生来说更是如此。张代江结合自己27年精神科执业的经历与体会,寄语精神医学学子和青年医生们:“首先,你们要开放包容,勇于担当,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其次,你们要一生坚持深耕博学,积累创新,拓宽视野,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第三,临床实践中,你们要勤思善学,及时总结,持续提升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最后,你们还得注重自我关怀,增强自身韧性,能从容应对各种压力与挫折。精神医学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任重道远,但恰逢其时,在这脑科学的世纪,相信你们将大有作为。”(胡虹、唐鑫、李道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