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健康>>健康视觉

关爱女性 呵护盆底健康

2024年12月05日10:32 |
小字号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观看人民网健康视频节目,我是主持人文彦。女性经过怀孕妊娠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内激素水平的下降,会出现一些健康问题,盆底健康就是其中之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问题,却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邀请到重庆五洲妇儿医院盆底整复科主任苏红娟,和我们一起聊一聊女性盆底健康的重要性。苏主任,你好!

苏红娟: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日常生活中,哪些信号可能是在提示盆底肌功能异常呢?

苏红娟:盆底肌功能异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它的临床表现是复杂多样的,与女性盆腔解剖结构密切相关,与盆底的生理改变也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慢性盆腔痛,反复引起妇科疾病。

2、小腹部胀痛,严重者表现为咳嗽、打喷嚏、大笑、跳跃时漏尿,以及尿频、尿不尽、便秘等症状。

3、盆底肌肉筋膜支撑功能障碍还会导致子宫脱垂、膀胱脱垂。

主持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原因究竟是什么?

苏红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妊娠胎儿过大、长时间压迫盆底肌肌肉筋膜,多次分娩,分娩时用力不当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2.腹压增加,比如慢性便秘、咳嗽、打喷嚏、肥胖、长时间重体力劳动等增加腹压的训练;

3.遗传因素导致的先天性盆底肌功能缺陷;

4.长时间熬夜、情绪不稳定导致内分泌功能异常,卵巢功能减退导致雌激素分泌减少,使盆底功能逐渐出现衰老、退化等情况。

5.营养不良,营养严重缺乏可导致肌肉萎缩、盆腔内筋膜松弛,失去对子宫等器官的支持作用。因营养不良造成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者,常伴有胃下垂、腹壁松弛等症状。

主持人:怎么判断自己盆底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呢?

苏红娟:其实可以看一下自己是否存在这些苦恼,例如:打喷嚏、大笑、咳嗽、运动时是否出现漏尿的现象。

这些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压力性尿失禁,它是腹压突然增加时不自主或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尿液流出,常发生于产后及中老年女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主持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怎么治疗呢?

苏红娟:首先妊娠和分娩过程是导致盆底障碍性疾病的重要因素,那么产后半年内是预防盆底障碍性疾病的有利时机。可以选择这三种方式进行修复:

1.盆底生物电刺激/磁刺激。它可以通过电流刺激盆底神经肌肉筋膜,让我们的盆底功能快速回复,防止远期盆底功能异常;

2.矩阵射频,主要应用于脏器轻度脱垂患者,可以减轻盆底功能异常表现的症状;

3.骨盆修复、腹直肌修复、中医理疗、耻骨修复等,它可以帮助我们缓解产后小腹膨隆,骨盆前倾,耻骨疼痛,以及腰部疼痛等。

生活中,大部分女性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知识相对缺乏,错过了产后6个月最佳的康复治疗时机,对于此类患者,建议及时前往专业的盆底康复中心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康复治疗3个月无效或者病情加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主持人:我们了解到有些盆底功能筛查异常的患者,并没有症状表现,他们是否需要治疗呢?

苏红娟:肯定是需要治疗的。所有的健康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盆底也一样。盆底问题先是生理性改变,然后才有临床症状。如果把盆底肌比喻为水,盆腔器官比作船,筋膜韧带比作缆绳,正常情况下,盆腔筋膜韧带和盆底肌共同承托着盆腔器官。假设盆底肌出现了负荷,筋膜韧带为了维持盆腔器官的正常支撑,就得加大力度,久而久之,筋膜韧带也会进一步受到牵拉,从而影响到盆底肌及筋膜的弹性。

隐匿性压力性尿失禁就是机体过度代偿的典型症状,虽然没有漏尿现象,但是盆底肌已经松弛损伤了,还是建议先进行盆底康复治疗,这样可以延缓或避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若等到出现相应症状再治疗,易出现治疗周期增加、治疗效果相对较差的情况。

主持人:常常听到“顺产才需要做盆底肌恢复”“产后数年修复治疗已无用”这些说法,是否正确呢?

苏红娟:前面我们有说到,如妊娠分娩是盆底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女性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子宫会增大、重量亦会增加,其对盆底韧带、筋膜、肌肉形成慢性长期的牵拉负重,由于长期压迫使盆底供血供氧减慢就形成盆底肌慢性受损,所以妊娠本身对盆底组织就有慢性损伤。

女性无论是顺产或剖宫产,都应进行盆底功能检测,必要时接受盆底康复治疗。医学界认为,产后半年内是盆底康复最佳时期,若在此期间未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其后的任何时间段也均可以进行康复。但需要结合“患者年龄、生育需求、是否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否有基础疾病”等情况给予不同模式的康复治疗,只要配合治疗,就会取得良好疗效。

主持人:在生活中该怎样去预防盆底肌损伤呢?

苏红娟:我们前面说过,妊娠和分娩是造成盆底肌损伤的首要因素,所以对于孕妇,在孕期就要控制体重、营养均衡、适量运动、合理作息。情况允许的话,可以参加孕妇学校活动课程,学习孕期保健知识,进行产前瑜伽,缓解孕期韧带及肌肉的疲劳,减缓盆底肌的损伤。当然,妊娠对盆底肌的损伤是不可避免,做好围产期检查及产后盆底肌评估并对应做好相应治疗,产后要尽量避免过早参加体力劳动,及时、正确地进行盆底康复。对于普通人群,应减少长期咳嗽、便秘、重体力劳动等情况的发生。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苏主任的分享,同时感谢大家的关注,再见!

苏红娟:再见!

(责编:刘祎、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