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打造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体系 用情用力服务“南飞雁”

云阳县以面工为主的外出务工人员常年有50万左右,一大批流动党员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挥着树形象、做表率、当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然而,流动党员因分布领域广、岗位变动快,长期以来存在“来去难掌握、表现难评价、管理难长效”等老大难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云阳县以培育“云阳见面”外联服务工作品牌活动为契机,打造流动党员“面乡党音”子品牌,加强“两个云阳”和“两个云阳人”贯通融合,让流动党员“高飞不断线”“流动不失责”“离乡不忘乡”。
“高飞不断线”
组织建设是基础
如何让流动党员“漂泊”在外还能感受党组织的关心关爱,云阳县借助开展招商引资和外联服务工作的契机,大力推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县内层面,由组织部门统筹,建立云阳在外红岩流动党支部,县领导包片,县级部门、乡镇(街道)、异地商会协同联动,成立了北京、上海、浙江等7个红岩流动党支部,牵头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安排专人负责流动党员服务工作。县外层面,成立在外人员综合联系服务中心,吸纳优秀流动党员担任中心负责人并担任流动党组织书记,确保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采用平时收集、集中采集、按月汇总、季度更新的方式,深入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行动,对流动党员姓名、性别、年龄、具体住址、联系方式、就业情况等信息,形成‘一支部一表、一党委一册’动态管理信息台账。针对流动党员信息摸排难题。”云阳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他们的工作举措。
此外,云阳县实施流动党员外出备案机制,建立流动“地点+时间+频率”分类体系,对外出六个月以下高频流动党员和待吸收发展党员纳入流出地党组织管理;对六个月以上低频流动党员,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引导其到流入地或流动党支部报到,加强同流入地党组织沟通对接,实现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的信息互通,确保流动党员“信息库”动态精准性,2023年以来,流动党员失管率同比下降36%。
“流动不失责”
教育管理是根本
统计显示,当前云阳在外流动党员有6700余名,这些流动党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强,组织起来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并不容易。云阳县采取1名流动支部委员联系N名流动党员的模式,建立流动党小组微信群,线上组织流动党员开展学习教育,线下定期开展“面乡党音”流动党员主题党日活动。在县内主流媒体开通“面乡党音”学习专栏,及时推送学习资料,并通过邮寄“红色包裹”等方式开展理论学习,实现“流动不流学”,在强化流动党员思想引领的同时为流动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提供帮助。
另外,为了确保流动党员活动正常开展,云阳县委组织部按照每个流动党支部每年2万元的标准,从县级党费划拨50余万元支持流动党支部阵地建设、关心慰问等党建活动开展。县财政每年拿出200余万元补贴困难流动党员往返交通费用。42个乡镇(街道)利用年底流动党员回乡探亲时机,组织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通报家乡发展情况、倾听意见建议,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用真金白银、真情实感换取流动党员归属感、自豪感。
“离乡不忘乡”,作用发挥是关键
近年来,云阳县充分发挥外出流动党员成功人士先锋模范作用,在流出地,按照“流动党支部+非公企业+流动党员”模式,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组建42支“乡音回响”先锋队,引导流动党员踊跃参加公益性活动,在抗洪救灾、扶老助残、捐资助学等方面为家乡建设出钱出力,并对外积极推送云阳返乡创业优惠政策,提供辖区人员返乡创业联络服务等工作,真正成为群众的表率。
在流入地,成立“乡音说事”服务团,用家乡方言说民生难事、办关键小事,解决子女上学、劳资纠纷、招工用工等难题诉求。聘请76名流动党员担任“招商大使”,鼓励他们带资金、带订单、带朋友回乡兴业,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近三年累计帮助云阳招商引资、直接投资238亿元,捐资捐物、助贫助销8300余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在思想上同心同德,行动上同向同行,努力把外联服务中心建好建强的同时主动为云阳在浙流动党员‘安好家’、服好务”,10月22日,在浙人员综合联系服务中心成立大会上,综合联系服务中心中心主任、云阳县红岩(浙江)流动党支部书记叶群英向大家作出庄严承诺。
据了解,云阳县还将招引流动党员返乡创业作为基层队伍建设重点工作来抓,2022年来,全县共吸引135余名流动党员致富带头人回乡投资兴业,36名流动党员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培养,69名农村流动党员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有力充实了基层工作力量。(谭优平、水东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