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疾病认知与治疗中常见的误区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观看人民网健康视频节目,我是文彦。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个部位,平时默默无闻,但一旦出问题,却让人难以启齿。更糟糕的是,这个部位的问题往往因为私密性和尴尬感而被我们忽视,一些患者面对相关症状时,往往选择隐忍或自行处理,结果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许多人讳莫如深的肛肠疾病的常见误区。为此,我们邀请到重庆东大肛肠医院业务院长王永多,和我们一起聊一聊相关话题!王院长,您好!
王永多: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都会遇到的一个常见肛肠问题——便秘,很多人觉得便秘是小问题,不用治,这种说法对吗?
王永多:当然是错误的,便秘虽小,但危害绝不可轻视。长期便秘不仅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炎症性肠病还可能引发如痔疮、肛裂、直肠肿瘤等严重问题。因此,遇到便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选择隐忍。还有部分人可能会服用泻药来治疗便秘,但是长期使用泻药可能导致肠道功能进一步减弱,形成恶性循环,还有引发“结肠黑变病”的可能。正确的做法是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喝水,并适当运动以促进肠道蠕动,若仍无改善,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和建议。
主持人:另一个常见肛肠问题是痔疮,得了痔疮会有哪些表现呢?哪种程度的痔疮需要就医呢?
王永多:痔疮主要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一般表现为无痛间歇性出血,排便时有鲜红滴血或喷血,严重时可能伴有痔疮脱垂;外痔的话,一般会有可见或触摸到的包块肿物,并伴有疼痛、异物感、肿胀,不易出血;混合痔是同时具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
至于哪种程度的痔疮需要就医,治疗痔疮是治疗有症状的痔,而不是治疗无症状的痔。这主要取决于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如果便血持续不断,或者脱垂疼痛、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对身体造成了伤害,那么建议及时就医。此外,如果痔疮脱垂无法回纳,或者出现了红肿、发热等感染迹象,也需要立即就医。
主持人:那如果出现便血,就一定是痔疮导致的吗?
王永多:并不一定。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是否是真正的便血,有时候摄入某些特定的食物、药物,如火龙果、桑葚、补铁剂等,也可能引起大便颜色改变,使大便看起来像是有血,但并非真正的便血。如确定为便血,则需进一步检查诊断,因为像痔疮、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胃溃疡、结直肠肿瘤等等疾病都可能导致便血。痔疮出血的特点是排便时,血液从患病部位内排出或便后手纸带血,呈滴血或喷射状,而对于粪便带血,色淡红或暗红,并混有黏液分泌物、气味奇臭、大便性状改变的患者,则应该多加警惕直肠和结肠恶变引起的肿瘤。
主持人:说起就医,一些患者可能谈起去肛肠科看诊觉得有点紧张、尴尬,能不能请王院长给我们介绍一下肛肠科看诊流程。
王永多:好的,其实来肛肠科就诊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痛苦和复杂,常规肛肠检查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视诊、指诊、肛门镜检查。视诊就是从外观上看看患病部位附近有没有长东西,有没有颜色的改变,裂口、红肿流脓等情况。指诊是医生用手指触摸患者的患病部位,了解直肠有没有乳头瘤、息肉、硬性包块、感染病灶等。而通过肛门镜检查,可以看清痔核的大小、个数、粘膜颜色、是否有糜烂性出血等做出准确的判断,简单便捷,不会损伤器官,被检查者也不会很痛苦。整个流程下来基本上就可以很清晰、准确地判断病情了。
所以肛肠检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检查。肛肠病种类繁多,各种疾病之间通常会伴有相似症状,自我判断,盲目用药,很可能反而加重病情,面子虽重要,健康价更高,建议大家出现问题还是及时就医。
主持人:肛肠疾病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王永多:症状相对较轻的肛肠疾病,可以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的方式,来缓解症状,促进愈合。而对于症状较严重、反复发作的肛肠疾病,手术治疗是首选,根据病情具体情况选择硬化剂注射、套扎、选择性粘膜切除等不同的治疗方式。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患病部位的特殊性,极易受到粪便污染,所以术后也需要密切观察伤口情况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以防止出血或其他并发症,网上某些夸大鼓吹的“随治随走”不能轻信,为了患病部位功能恢复良好,建议在专业的医护人员监护下康复。
主持人:生活中怎样做才能预防肛肠疾病的发生呢?
王永多:首先是要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坐或久站,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以促进肠道蠕动;多吃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帮助软化粪便,减少便秘的发生;此外还要注意保持患病部位卫生,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感染;最后是及时治疗便秘和腹泻,这些症状可能是肛肠疾病的诱因,及时治疗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或恶化,还可以进行一些提肛运动锻炼,有助于增强该部位的肌肉力量,改善血液循环。如果不幸出现肛肠问题,建议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王院长的分享,同时感谢大家的关注,再见!
王永多:再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