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医生”用超声波为高铁列车体检探伤
“各部门请注意,J5道2列位动车组入库,请注意安全!”2月3日,伴随着检修库里动车入库的提示音响起,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车辆段重庆西动车运用车间探伤组作业人员立即进入状态,迅速把提前准备好的探伤设备、拆装工具和待换新料井然有序运送到作业现场,等断电结束后立即开始作业。
“我们主要负责对动车组进行无损探伤检查,检测车轴有无疲劳裂纹和内部缺陷,由于肉眼无法直接发现,就需要通过专门的探伤设备进行检测,通过分析数据和图形来判断缺陷的位置、方向和大小。”探伤组工长彭相说道。
进入春运,为满足旅客出行需要,重庆车辆段加开北京、广州、上海虹桥等方向多个交路,128组动车组全部上线运行,对探伤作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彭相说,为了确保动车组检修质量,探伤作业人员要更为细致地检测,绝不能有丝毫马虎。每当探伤作业发现异常,探伤工就会打着摄像手电筒,在探伤部件上反复“找茬”,直到故障排除。
动车组探伤不同于其他作业,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具备超人的细致,哪怕是比头发丝还要细的细微差异,都无法逃过探伤作业人员的眼睛。“我们是借助超声波进行探伤,超声波以波形B显、C显形式在电脑屏幕上呈现。”彭相介绍,班组职工要从这些特殊密码中,快速检索、精准捕捉异常现象,并进行分析和计算,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每次完工后,彭相要对作业人员检测的各项数据、图像进行再分析,确保探伤结果零误差。
春运期间,动车组上线率高,动车组轮轴很可能因组装工艺、长时间线上运行等因素引起异常干扰,导致超声波探伤设备形成的反射波能量不强,呈现出来的波形图等数据与正常数据非常接近,容易“以假乱真”。即便如此,探伤班组职工练就了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总能通过分析计算,“揪”出故障隐患,为春运旅客运输保驾护航。
探伤组作业人员还积极摸索思考,在细化作业流程和作业标准的基础上形成了“探伤轨迹作业法”,通过固定看图轨迹、固定看图方式、固定研判方式、固定时间节点,对发现异常反射波进行“确认、排除、研判、定性、定量、判定”固定分析,让故障隐患无处遁形。
探伤组成立于2018年7月,由18名职工组成,平均年龄不足26岁,这样一个年轻的集体,在大家眼里好像有着“特异功能”,被称为高铁“神探”,成为守护高铁动车组列车运行安全的生力军。这群年轻人在工长彭相的带领下,完成了轴箱端盖存放盒、空心车轴轴端导油装置等15项技术改良,大大提高了动车组探伤及检修效率。
截至目前,探伤班组已完成空心轴探伤作业58472根,轮辋轮辐探伤作业26752根,未发生过一起误探、漏探,发现了台阶波断续、空心轴内部缺陷等重大典型故障,累计更换8条轮对。(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杨铌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