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邂逅到守护——“鸟中大熊猫”恋上重庆12年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在江津区西湖镇綦河越冬的中华秋沙鸭。通讯员 李莉莉 摄/视觉重庆
洪兆春在观察中华秋沙鸭。(受访者供图)
今年,是中华秋沙鸭被科学记录现身重庆的第12年。
12年里,来重庆越冬的中华秋沙鸭队伍越来越庞大,从原本的七八只扩大到每年30余只。
这群“鸟中大熊猫”和重庆演绎了怎样的故事?连日来,记者全方位打探,再现重庆这座城和中华秋沙鸭以綦河为媒,共绘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共生鲜活美景的故事。
记录者:踏遍綦河两岸寻“国宝”
初春的河面上,一群“野鸭”围堵河里的鱼儿,扑腾的羽毛溅起成串晶莹的水花。
这是最近一个月在重庆江津区綦河里频繁上演的场景。这群看上去不起眼的“野鸭”,就是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
翻开2013年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4页图文并茂的论文,记录下中华秋沙鸭在重庆首次现身的珍贵资料。12年过去,这段记录依然清晰地刻在了论文第一作者、重庆自然博物馆研究馆员洪兆春的脑海之中。
“江津人老谭拍下了綦河里中华秋沙鸭的第一张图片。”回忆起彼时的人和事,洪兆春脱口而出。
“我至今还记得,2012年12月,摄影爱好者老谭发到摄影群里的一张图片引起了我的注意。”洪兆春说,当时老谭在群里笑言自己“拍到了几只很漂亮的野鸭子”。
“漂亮的野鸭子?”从事动物分类研究多年的洪兆春放大手机里的图片,反复观看后,她冲向书柜,“它们不是野鸭子,应该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
栖息在东北山林中的中华秋沙鸭来重庆越冬了?
怀着这个问题,洪兆春和时任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的黄仕友开车冲到江津綦河边。
“我们从綦河进入江津的上游两岸开始寻找。”数天时间里,两人寻遍73公里长的河岸线,但都未看见这群宝贝。
2013年1月,洪兆春和黄仕友再次驱车前往綦河,终于在河边的野草间,看到了中华秋沙鸭,“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心跳都要停止了,不是掉队的一只,而是一群。”
洪兆春说,这意味着这群中华秋沙鸭是有计划地来到綦河越冬,而不是脱离大队伍偶然来到重庆,“整整7只,它们有雄有雌,甚至还有亚成年体。”
2013年3月,经过两个月持续不断的观察,以洪兆春为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重庆江津冬季中华秋沙鸭初步调查》正式发表,至此,重庆有了中华秋沙鸭的第一份科学记录。
宣传者:立起綦河边第一块民间宣传牌
重庆来了“贵客”,该怎么款待?
首先是让更多人了解中华秋沙鸭。黄仕友回到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开始在孩子们中间普及中华秋沙鸭的保护工作。
“重庆多了一种‘国宝’,甚至比大熊猫还稀有。”黄仕友的话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于是,每周的中华秋沙鸭探访队多了一群新成员。
为让更多人加入保护行列,2013年,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和学生们编排了名为《寻找新的家园——中华秋沙鸭迁徙故事》的舞台剧。没想到,这一演,从重庆演到了全国,甚至演到了世界——这台舞台剧在2013年的环球自然日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为宣传保护中华秋沙鸭的知识,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们的指导下,将中华秋沙鸭的珍贵程度以及保护措施绘制在自制的宣传牌上。于是,在中华秋沙鸭栖息的綦河边,立起了第一块民间宣传牌。
“小手拉大手,大手牵朋友。”重庆有了中华秋沙鸭的消息开始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来:
2015年,中华秋沙鸭的故事被编入巴蜀中学的校本教材;2016年,江津中小学的老师们开始在学校里开展活动,宣传家乡的新宝贝;2018年,一个个生态研学团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以中华秋沙鸭为主题开展研学。
中华秋沙鸭的到来,为重庆青少年打造了一堂保护自然的青春课堂。
守护者:“野鸭子”变成“了不得的宝贝”
自8年前江津区林业局牵头成立秋沙鸭保护巡护队以来,郑军便一直担任队长。他和队员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年从11月中华秋沙鸭飞来到次年3月份离开,重点负责对其栖息环境进行巡护。
郑军介绍,江边违规垂钓和捕鱼对中华秋沙鸭生存环境威胁最大。曾有中华秋沙鸭因为被鱼钩钩住严重受伤,多亏巡护队员及时解救才得以存活。
为此,巡护队将辖区23公里河段分摊给6名队员,分片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护。郑军说,他和巡护队员都是綦河沿岸的村民,自愿加入巡护队,虽然工作辛苦,但没有人抱怨。
“原来西湖镇的居民们说起中华秋沙鸭,都用‘野鸭子’代指,但是现在你来到西湖镇,随便问一个居民河里的鸭子是啥子种类,他们都会告诉你,这是一群‘了不得的宝贝’。”郑军说,在如今的西湖镇,每到冬季,居民们呼朋唤友来看“宝贝鸭子”已成常态。
为让中华秋沙鸭不愁食物,江津区林业局还在綦河贾嗣镇、西湖镇段设置了5000平方米人工鱼巢,专门为中华秋沙鸭提供丰富的鲜活饵料。目前,长江綦河江津段已被列入候鸟重要迁徙通道,为更好记录中华秋沙鸭的生活规律和习性,保证中华秋沙鸭舒适越冬,政府部门还对该流域进行了实时监控。(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