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重庆

家庭医生为何普遍“签而不约”

2025年02月10日07:52 | 来源:重庆日报网
小字号

荣昌区直升镇万宝村智慧健康驿站,家庭医生在给村民提供义诊及慢病随访服务。(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荣昌区直升镇万宝村智慧健康驿站,家庭医生在给村民提供义诊及慢病随访服务。(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新年伊始,家庭医生们忙了起来,不仅忙着提供日常服务,还要忙着与居民签约、续约。

2016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我国推行,重庆也是推行城市之一。8年来,我市已组建了以2.69万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为核心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8770个。

服务推行至今,你签约家庭医生了吗?享受过家庭医生的服务吗?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家庭医生≠私人医生

“人老了,网上也挂不来号,开个药就跟打仗一样。”日前,提起前不久到某三甲医院开高血压药的情形,家住重庆高新区的74岁老人张保堂就忍不住向邻居抱怨。

“你为啥不去找你的家庭医生开药?”邻居问老人。“是电视剧里那种私人医生吗?”张保堂一脸迷茫,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家庭医生。

面对这样的疑惑,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30位市民,超过一半表示“不知道”。其中,中青年约占六成。

还有市民反映,自己莫名其妙就签了约。家住沙坪坝区38岁的刘芳称,前不久,她接到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话,询问是否续约。刘芳回忆了半天,才想起三四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儿子曾从学校拿回一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合同,她签完后就让孩子交回了学校,“估计那时候就算是签了约。”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不少人对家庭医生有误读,有人直接将其与私人医生画上等号。究竟什么是家庭医生?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蒲川教授解释,2011年起,为让居民看病更方便、助力分级诊疗,重庆探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16年,重庆根据国家要求,正式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家庭医生由什么人担任?他们的职责又是什么?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家庭医生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担任,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队。团队就包括全科医生、护士、药剂师、公共卫生医师等。居民在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后,能享受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优先预约、优先转诊、出诊、药品配送与用药指导、长期处方、中医药“治未病”等服务。

“家庭医生不等于私人医生。”该负责人解释:“上门服务只是家庭医生众多服务形式中的一种,只针对行动不便、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签约居民。”

仅6.9%受访者“呼唤”过家庭医生

已签约的居民怎么看待家庭医生?

“罗伯伯,你血压怎么都超过160了。”1月13日一早,秀山县中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张惠明接诊了65岁的罗肖强和其老伴。作为罗肖强的家庭医生,张惠明顺便给他测了一下血压,并发现老人的血压异常升高。仔细一问,才知老人竟然擅自停了药。

张惠明赶紧为老人开了降压药,又叮嘱了很多注意事项。“我有啥不舒服都找张医生。”罗肖强说,今年他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了免费体检。

“找家庭医生方便又能解决问题。”69岁的张光兰也是高血压患者,每个月都会到家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药,“家庭医生了解我的病情,可以及时调整用药。”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家庭医生给居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但“签而不约”的现象也不少见。“没感觉有啥子服务呢。”家住北环附近的罗毅称,去年和家庭医生签约后,只接到过一次电话和两条信息,提醒他注意保暖,如果不舒服可以去社区医院。家住渝中区的张女士在签约后,几乎没和家庭医生发生过交集,“感觉签了和没签没啥区别。”

类似“签而不约”的现象在全国也比较普遍。据媒体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甘勇等人曾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282名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利用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有11059人,仅占6.9%。

四大原因导致“签而不约”

为啥“签而不约”?居民们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自己平时很少生病,没必要找家庭医生;也有人觉得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无法覆盖需求。患有糖尿病的黄大爷表示,有一次,他想找家庭医生开司美格鲁肽,却被告知没有药。他只能每个月跑到离家十多公里的三甲医院挂号排队开药。“那签来干啥呢,连药都开不了。”黄大爷说。

采访中,一名家庭医生无奈地表示,许多居民生病后,第一选择不是去咨询求助家庭医生,而是直接去医院治疗。还有些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职责不清楚,嫌找家庭医生麻烦。

业内人士分析,“签而不约”背后有四大原因——

一是家庭医生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主要面向重点人群,普通人群的获得感比较弱。

二是公众对家庭医生服务形式的认识较单一。他们认为治病才是服务,医生在微信群里回答他们的疑问、推送健康提醒信息等不算。同时,很多居民没有形成问诊家庭医生的习惯。

三是家庭医生服务内容与群众需求有偏差。为了提升签约吸引力,我市制定了一些免费服务内容,但这部分内容过于基础,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如慢病随访中的测血压、血糖等。而其他个性化服务内容,如上门服务,则需要群众自费,往往不被群众接受。

四是客观条件限制了家庭医生的服务。如家庭医生所在的基层医疗机构开不了进口的降压药、降糖药等,也提供不了一些群众需要的检查。“我们很需要一台CT机。”我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说:“受药品和设备的限制,我们也无法满足居民更深层次以及个性化的诊疗需求。”(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珩)

(责编:秦洁、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