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人民日报记者遍神州

行走峡江看新变

姜 峰
2025年02月12日08:1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大江奔流。一进重庆市,便是江津区。

  南岸,先锋镇保坪村。村委会前的文化广场上,支起十来张圆桌,摆上大盘的蚕豆和红薯条。村民们围坐得满满当当,不少人还化着妆,羽绒服里裹着花花绿绿的演出裙,“热辣滚烫”的巴渝方言在我的四周席卷。

  保坪村民、文艺队长施朝秀是这台“村晚”的“总导演”,隔着几张桌子都能听见她张罗演出的大嗓门。一头乌发,身姿挺拔,披着大红围巾,脚踩带跟的红皮鞋,这架势,哪像75岁的人?

  好状态来自好精神。最是文化润无声。

  连续办了6年“村晚”,这次,村里有82户家庭100多名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我旁边的先锋镇党委书记刘章军都知道“施孃孃”,连夸在她的带动下,麻将馆里的人少了,文化广场上人多了。

  最出彩的节目,要数施朝秀一家四代七口人的演出——“南腔北调”戏曲串烧。

  孙子戴勤业头顶幞头、手舞纸扇,外孙女韩玉娇发髻高盘、长袖似水,来了出川剧《峨眉山月》选段,架势、台步、唱腔有模有样。两个孩子就读的先锋镇麻柳小学,是川剧特色学校。女儿戴英手掐兰花指,来了曲婉转动人的京剧《梨花颂》。施朝秀和老伴戴世超边唱边跳,演的是经典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儿媳李本翠来自云南,穿着少数民族服饰隆重登场,跳起了特色火把舞。就连施朝秀80多岁的姑妈施时贵也上了台,手捧红灯笼,配合火把舞的鲜明节奏,自在“翩跹”……

  看着演员们投入的样子,我也被气氛感染:一台热闹的“村晚”,不光为了“自娱自乐”;全村老小排练了半个月节目,也不光为了演出效果,一家人、一村人和和美美,才是过年该有的样子。

  大江东去,直下800里。江水两岸,云阳县城依山而建。

  再往前流,便是奉节夔门、瞿塘峡口。

  改革开放之初,有个云阳机械厂,造过“峡江牌”轧面机。有些脑袋活络的本地人,买上机器,外出开店、卖鲜面条,过年带回了电视机。老乡带老乡,云阳面工越来越多、越走越远,现在有20万人散布在大江南北。

  健谈的黄兆明也曾是面工“大军”的一员。甫见面,他冲我伸过来宽厚的手掌。嚯,好大的手劲!这是早年干体力活儿锻炼出来的:凌晨就爬起来轧面,忙一整天,连耳朵缝里都是面粉。攒下本钱,他立马转行搞起培训学校,一番打拼,如今在重庆主城经营人力资源。

  去年,云阳面业协会换届,县里行业主管部门倡议选一位“熟悉面业、不做面业”的企业家当会长。为啥?产业低端、附加值不高,云阳面工看上去热闹,可只会挣初级加工的辛苦钱。如何让头脑活、视野广、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来带动,打造云阳面业品牌,推进产业升级,当地在破题。

  听到县里的发展新思路,老黄有点动心。不能光过自己的小日子,也该帮家乡谋划大产业。经过深入调研,黄兆明提出“竞选”目标: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协会应更好发挥统筹功能,主动链接面粉、佐料、浇头等供应商,链接机械设备及零部件企业,链接技能培训及产品研发系统,链接电商平台及运营人才……

  先进的理念赢得广泛认可,老黄当选云阳面业协会会长,重拾老本行、大胆闯新路。协会会员单位壮大到1000余家,抱团发展、做大做强。

  不止于此。

  在穿城而过、人流密集的云江大道上,黄兆明投资开起了首家以云阳面为主打的餐饮连锁店——云阳早面。已是午后1点半,大多桌台还坐着食客,香气氤氲、“吸溜”声不绝。

  同行的云阳县商务信息服务中心主任张小红告诉我,通过打造品牌餐饮,云阳正在推进面食产业与农业、工业、商旅深度融合,今年计划开设“云阳早面”标准店100家。为“第二次创业”,老黄已从重庆主城搬回云阳住,用他的话说:“一碗面唤起美食千千万,一把面牵起千亿产业链,面条经济大有搞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2日 20 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2日 20 版)

(责编:秦洁、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