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做加法 大课间时间增多 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足
从新课表看中小学教育变化

2月18日,鲤鱼池小学,黎思琪老师(右)带领三年级八班的孩子上舞蹈课。(受访者供图)
●学校为学生提供“3D打印与桥梁设计”“遇见AI”等近80门科学教育选修课程
●每天上下午各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每周一节或两节心理健康课,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针对性安排
新学期开学,不少学生惊喜地发现课表有了一些变化。连日来,记者从我市多所中小学了解到,这学期,科学教育内容多了,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增加了,部分学校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了心理健康课程,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全息投影、手势识别推箱子、AI互动机械手掌……2月18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积健楼4楼的科学教育文化长廊里,一群学生正兴奋地体验着AI互动探索设备。
“这也太神奇了”“它是怎么操控的呢”……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充满好奇。
“为上好科学课,我们重新装修了长廊,并购买了14套AI互动探索设备。”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3月,市教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重庆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要改善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基础条件,每周至少一节课后服务内容为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等科学教育内容。为此,该校对学科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了丰富,为学生提供“3D打印与桥梁设计”“遇见AI”等近80门科学教育选修课程。本学期内,该校还将组织开展“我在附中‘造’文物”、中医药盲盒明信片、“模山范水,因地循理”模型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
当天,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也上了科学课,其中,低年级是温度计、天平测量等基础实验课程,高年级则结合编程、人工智能上机实操等开展进阶实践课。该校副校长吴景华介绍,此前,学校每个年级每周有2节科学课,这学期开始,社团活动增加科创拓展实验课程,涉及编程、机器人、无人机、3D建模等前沿领域。
学校还新建了6间科学实验室,并配备200余种基础设备,包括3D打印机、无人机、水火箭等。此外,学校还开设20余个科学社团,智慧编程社、3D打印社等社团深受学生喜爱。学校还从市教科院、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聘请了3位科学副校长,形成“智库团队”。
南岸区川益小学则联合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共同创建了“益生家庭·水资源科学教育家庭实验室”特色项目,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学习中与水资源相关的现象,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等。
大课间体育活动丰富多样
去年11月,全市中小学生健康促进大会提出,要实施体育锻炼增时计划,每天上下午各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在江北区鲤鱼池小学,三年级体育舞蹈老师黎思琪向记者展示了新学期的课表。记者看到,课表上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从本学期起,学校在原有的每周3节体育课、1节体育健康课基础上,新增了1节体育舞蹈课。”黎思琪说,体育舞蹈课主要教学生跳啦啦操等。今年,学校又聘请了2名专业体育舞蹈教师,保障体育舞蹈课的师资需求。
此外,学校还增加了下午20分钟的有氧课间和30分钟的阳光大课间。阳光大课间中,老师会引导学生进行踢毽子、跳绳、射箭等传统项目练习,以及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等达标训练;有氧课间则由学生自主游乐。
“跳绳PK赛太有趣了,今天输了明天也要赢回来。”大渡口区育才红旭小学校五年级学生王可跳完绳,脸上渗出汗珠。班主任还将孩子们运动的照片视频及时分享到班级群里,家长们纷纷点赞。
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学期,学校在每天下午新增了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通过设计“动感绳操”“集体长绳”“篮球韵律操”等活动,强健学生体魄。此外,学校还充分考虑天气因素,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室内操,全方位保障学生运动时间。
重庆万盛经开区和平小学还结合各年龄段学生特点,创编了课桌操,或是围绕“一绳伴一生”主题,开展多样绳操,让学生们“动”起来。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开设心理课
家长普遍关心的心理健康课程安排上了吗?“按照市教委要求,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设置计划,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心理健康课程,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江北玉带山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付廷英介绍,为此,学校根据班级的不同情况,在本学期安排了每周一节或两节心理健康课,由专职或兼职心理老师担任教学。课程内容也会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针对性安排,如一年级的《找伙伴》课程,帮助新生适应小学生活;六年级的《毕业课程》,则针对学生自主意识增强、情绪波动等特点进行设计。
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的同学发现,新学期课表上也有心理健康课。“初中和高中同学的心理特点不同,我们的课程安排也不同。”该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金泽勤介绍,例如,初一年级以“适应教育”为主,开设《初中生活适应》等课程;初二年级聚焦青春期心理变化,设置《情绪管理》等专题课程;高二、高三阶段则通过《高考心理调适》等模块化课程,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目前学校有3名心理学专业背景教师,还外聘了高校心理学教授担任顾问,同时邀请心理辅导机构进行辅助辅导。
渝北区腾芳小学校长董泽娅告诉记者,开学前,学校就通过教联体组织学生在家进行一周的专注力训练,开学后则通过心理健康运动会、“心理盲盒”活动、“为你鼓掌”手印画团体活动和“我是专注力小达人”挑战赛等形式,鼓励学生表达内心想法,增强自我认知和社交技能。学校还设有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志峰 李周芳 实习生 李奕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