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26家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 实现养老服务 “质” 的跨越

近年来,城口县民政局聚焦农村敬老院“小散弱”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公建民营+区域整合+集约发展”改革。通过打好体制机制改革、资源优化整合、发展模式创新“组合拳”,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养老服务从“保基本”向“优品质”跨越,走出一条山区农村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创新体制机制 破解机构生存难题
城口县民政局积极推行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明确“兜底功能不削弱、国有资产不流失、养老用途不改变、服务水平不降低”的改革准则,将全县26家公办机构整体打包,由引入的专业养老企业进行托管。通过合同约定基础服务标准与质量考核指标,建立财政补贴与绩效评估挂钩机制。
为破解运营成本较高、服务质量较低、入住率较低等难题,在养老机构实施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三化改造”工程。先后投入2700万元,对养老机构进行设施安全标准化改造升级,消除消防、食品等隐患点。开展运营成本集约化改造,建立“中央厨房+流动服务”机制,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可为周边村(社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有效降低单床日均成本。
开展服务品质专业化改造,引进评估护理服务,新增失能照护床位450张,实施精神关爱项目12个。同时,依托“渝悦·养老”智慧平台,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设置床位利用率、服务响应率等12项预警指标,对连续3个月不达标机构启动整改程序。目前,全县累计调整养老机构管理人员50人次,淘汰不合格服务商2家,有效推动形成“能进能出”的良性竞争格局。
推进资源整合 构建协同服务体系
按照“中心辐射、片区协同、村级补充”的工作思路,城口县民政局积极构建“1+5+N”三级服务网络,即1个县级指挥调度中心统筹资源配置、5个片区养护中心覆盖20分钟服务圈、N个村级互助点提供日常照料服务。通过资产划转、人员重组,盘活闲置床位510张,每年节约运维资金280万元。
为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管理效能,建立“片区统一调度、服务统一标准、资金统一核算”的管理机制,组建由党员、民政干部、护理专家、社工组成的跨镇工作专班。实施“党建统领”机制,将机构党建情况、入户探访率、服务覆盖率等8项指标纳入考核,推动片区人均服务效率提升。同时,创新“基本保障+个性服务”模式,优化基础服务6类42项,开发差异化特色服务“巴山驿站”心理慰藉等项目,推出市场化增值服务田园养老等消费产品。
优化发展模式 提升持续运营能力
为保障改革后的养老机构持续运营,城口县民政局持续加大政策供给,出台《进一步优化“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集约化改革方案》,建立“基础建设补贴+床位运营补助+绩效奖励”资金保障机制,对连续达标机构给予3年税收减免。通过政企合作,设立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为院内每位老人提供最高87万元的赔付保障,减轻托管机构后顾之忧。重点支持智慧养老等新兴领域,实施“双百人才工程”,与城口县职业教育中心共建实训基地,定向培养护理员。
另外,实施“银龄讲师”计划,吸纳退休医护人员担任讲师,累计培训持证护理员486名。创新“基本工资+绩效奖励+职称补贴”薪酬体系,保障护理员薪酬待遇。同时,创新推出政府购买兜底床位占比60%、预留40%发展康养旅居等业务的“兜底保障保基本、社会服务创效益”运营模式。部分片区的养老机构还通过开发农耕体验项目,探索出“以院养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李明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 川渝合作共建首座航运枢纽完工投产
- 人民网重庆3月28日电 (陈琦、刘敏)3月28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重大项目——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完工投产,标志着该枢纽全面进入生产运营阶段。至此,嘉陵江干流四川广元至重庆朝天门段15个梯级全部联通,建成高等级航道680多公里,对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