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沉浸式思政课”中弘扬科学家精神

4月8日晚,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本科生在袁道先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展开了一场热烈讨论,沉浸式体验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学生观看2024年“读懂中国”优秀作品展播。西南大学供图
活动中,袁道先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负责人带领同学们参观教育基地。珍贵实物展区陈列的袁道先院士手绘岩溶地质图、泛黄的野外考察笔记及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荣誉证书,生动再现了这位“世界岩溶研究领跑者”扎根喀斯特地区的奋斗历程。作为世界岩溶学领域开拓者,袁道先创立了岩溶形态组合理论和岩溶动力学理论,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石漠化综合治理,推进“中国南方喀斯特”成功申遗,推动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落户中国,其“把一生溶化于岩溶研究中”的科研报国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学生。
2024年“读懂中国”优秀作品展播——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魏诗晨讲述袁道先的故事。西南大学供图
参观结束后,全体学生在基地报告厅集中观看了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2024年“读懂中国”优秀作品展播。由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魏诗晨、魏哲宇同学创作,禹露、蒋伟老师指导的征文《世界岩溶研究的领跑者》作为教育部关工委评选的60篇最佳征文之一精彩亮相。作品以生动笔触还原袁道先勇攀科学高峰、服务国家战略的感人事迹,彰显了地质科学家“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的学术品格,引发热烈反响。2024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学生张彤表示:“作为未来的地理老师,我将以袁院士‘科研报国、育才兴邦’的精神为指引,把地理知识转化为孩子们眼中的光,让这份精神在三尺讲台上生生不息!”
这堂思政课通过引领学生在场馆内感知、在故事中体会、在讨论中升华,实现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向全体学生发出“学精神、强专业、担使命”的倡议,计划依托主题团日、学风建设月、地球文化节等活动矩阵,将学习袁道先科学家精神与地理学科创新发展相结合,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新动力。(西南大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