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教育

从一场校园美术展看美育三重创新

2025年04月17日16:02 |
小字号

近日,重庆科学城树人思贤小学校中庭化身为一座光影交织的艺术殿堂,一场以“新生”为主题的校园美术展在此启幕。

步入大厅,阳光透过玻璃穹顶倾泻而下,与师生共创的透光装置相遇,折射出斑斓光斑。废旧纸板、锡箔纸等材料经过巧妙再造,在光影中焕发超越日常的美学哲思——光,成为这场展览的“隐形策展人”。

展览现场。重庆科学城树人思贤小学校供图

展览现场。重庆科学城树人思贤小学校供图

材料“新生”:废旧物的艺术蜕变

本次新生美展,思贤师生用废旧KT板雕刻建筑轮廓,拼贴科技感纹理,表现科学大会堂;废旧纸箱被改造为2米高的机器人;锡箔纸则通过折叠、拼贴形成立体结构……这些实践既保留材料的原始特质,又突破了功能边界。

材料新生的过程与学校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各年级学生围绕统一命题,用童趣手法表现“太空警察”“熊猫饲养员”“智慧教师”等社会化职业愿景,在城市折叠中去复刻与创享城市景观;一部分学生用300根吸管搭出2米高的“未来太空站”;还有的学生用综合材料搭建超过两米高的“未来相机”,内部装置可展示学生绘制的“20年后”幻想胶片,将科技叙事融入艺术表达……

展览现场。重庆科学城树人思贤小学校供图

展览现场。重庆科学城树人思贤小学校供图

重庆高新区美术教研员陈志豪参观后感言:“令人惊喜与钦佩,学校居然将闲置空间巧妙转化为艺术展览天地,体现了化平凡为非凡的美育智慧。”

家长文欣莉在微信朋友圈晒出:“艺术与浪漫永不落幕,被童心治愈,思贤的新生展,很喜欢!”

美育“新生”:从课堂到全域的突破

这场持续31天的艺术展背后,是该校美术教师团队历时半年的破冰探索。

美术组长卢娅介绍,对学生讲解美术常识,例如让学生了解构图原则、美术史知识,会让儿童艺术教学变得枯燥。从去年年底开始,老师们逐渐反思,是否有可能让美术这个学科在教育上得到新生,给学生带去更多的丰富体验。

教师们的新尝试在学校萌芽:本次“新生”美术展的子主题叫做“纸语者”,不仅是架上绘画所用的各种创作纸张,也会用到更多的纸张类型材料:透明片、吹塑纸、kT板、瓦楞纸等等。

学生为参观者讲解作品内涵。重庆科学城树人思贤小学校供图

学生为参观者讲解作品内涵。重庆科学城树人思贤小学校供图

据了解,本次美术展学生参与率100%,学生作品达2587件,除了有在美术课堂上提交的作品之外,也有社团活动与午休时刻的共创,有孩子们在家里完成的作品集纳,更有在策展过程中孩子们参与的搭建与摆放、展出中的讲解与接待。

展览期间,各市区专家到访17人,12所友好学校点赞,45位艺术高校学生到此专题研学。

教师“新生”:从执行者到创造者的蜕变

这场名为“新生”的校园美术展,不仅是美育模式的创新,更标志着树人思贤教师团队从课程执行者向教育创造者的范式蜕变。

据悉,2024年9月,该校推行“学科品牌化”战略,在要求各学科组打造专属教育IP的背景下,美术组历经两次深度教研,突破延续多年的架上绘画展陈模式。

“新生”项目于2025年春节前夕启动,教师团队打破能力预设边界,将教师角色从作品收集者重构为创意激发者——展览中2米高的赛博格机器人脱胎自废旧纸箱,动态光影装置灵感源于哥特式彩色玻璃。作为学科品牌建设的首个落地项目,美术教师团队通过跨学科工作坊、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机制,将美育浸润延伸至“五学课堂”全域。

展览现场。重庆科学城树人思贤小学校供图

展览现场。重庆科学城树人思贤小学校供图

在树人思贤,美育是一群富有创造力与艺术家精神的老师们,带着学生走向艺术,而不是带着艺术走向学生。

从规训到解放,从技法传授到美学启蒙,树人思贤的教师团队正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的教育热土上,书写着“以师者觉醒带动美育新生”的鲜活范本。(晏红霞)

(责编:荚天宇、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