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区县>>动态

乘风破浪势昂扬 砥砺前行续华章

江北区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月18日18:53 |
小字号

在江北区,民营经济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更是创新与活力的代名词。2024年,江北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近1000亿元,民营经营主体超13.64万户,占全区经营主体总量的98%以上,3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市企业数量与市值稳居全市首位。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江北区从政策精准滴灌到政企双向奔赴,从智慧政务赋能到资源公平配置,江北区正以系统性改革为民营企业厚植沃土,书写新时代的“江北答卷”。

助企惠企 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支持。江北区聚焦“三支持、三优化、一助力”,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条,破解发展难题,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出台打造最优营商环境20条、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江北“极核引领”15条等重大举措,量身定制11个方面、54条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包”,单项最高支持金额达到“千万”级。同时,建立重点民营企业库,常态化监测运行情况,通过“真金白银”和“定制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江北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百千万”联系服务经营主体全覆盖推进会举行。江北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助企惠企过程中,五里店街道的“迁址攻坚战”成为服务企业的标杆。

重庆一只酸奶牛食品连锁有限公司作为江北土生土长的餐饮龙头企业,经过十年发展,已拥有近2000家门店,年营业额突破1.2亿元。

“原有场地不具备安装户外广告的条件,停车位紧张,租金成本逐年攀升,但业主方不愿让步。”2024年初,该企业总部因场地陈旧、租金上涨等问题需要迁址。

五里店街道在走访中得知这一难题后,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化身“免费中介”,全面梳理辖区写字楼资源,陪同企业实地考察融景中心、珠江国际等多处备选场地。在选址过程中,街道发现企业意向场所因承重问题无法满足研发需求,随即协调科金中心提供全新5A甲级写字楼,并推动园区方调整租金政策、改造排水管网。

最终,企业在原租金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办公面积扩大15%,实现“总部+研发培训”一体化布局。“政府的服务像‘及时雨’,让我们扎根江北的决心更坚定。”企业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这一案例的背后,是江北区“政策找人、服务上门”的主动姿态。正如江北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所言:“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企业卡在哪里,我们就疏通哪里。”

“清”上加“亲” 构建民企和谐政商关系

去年,清廉重庆建设总专班组织开展了新一批清廉重庆建设标杆案例和优秀实践案例推荐工作,江北区成功入选“清廉重庆建设标杆案例”4个,“清廉重庆建设优秀实践案例”3个,排名全市第二。

廉洁高效的企业生态是营造区域良好营商环境的基础。近年来,江北区持续深化“清廉护企”行动,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积极构筑制度防线、思想防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为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注入“廉动力”。

“办不成事”窗口。江北区委宣传部供图

优化营商环境,既要“清”又要“亲”。

大石坝希尔顿惠庭酒店自2024年1月试营业以来,区位优势显著,但“用工荒”“停车难”“客源不稳”三大难题一度让其陷入困境。“试营业期间人员流动性大,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顾客体验感下降。”酒店负责人坦言。

大石坝街道通过“百千万”联系服务市场主体全覆盖大走访捕捉到这一情况后,立即靠前服务,精准施策——通过精准投放招聘信息解决用工缺口,协调长安集团置换闲置地块建设100余个停车位,并联动辖区企业签订长期内购协议稳定客源。

解决完三大运营难题后,酒店入住率跃升至85%,年营业额突破1200万元,成功领跑全区住宿行业。“政府的快速响应,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酒店负责人表示。

从区发改委获悉,近年来,江北区持续深化“百千万”联系服务市场主体全覆盖,突出横向协同、纵向贯通,重塑政商互动模式,把亲商安商转化为量化可视的实际行动,建立686个网格,配备1300名专员,服务全域14万经营主体,建立“立交立办”企业诉求闭环管理机制,三年来累计服务25万家次,解决企业诉求1.9万个。

机制创新 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观音桥商圈的“流量密码”是机制创新的生动写照。去年,位于北城天街的“我在重庆”LED屏走红网络,日均人流量超5万人次,但也引发交通拥堵、设施承载力超负荷等问题。

区商圈办创新“1+4+N”党建专属服务企业网格机制,将管理难题转化为发展课题——加固天桥护栏,运用数字城管实时监测人流,智能启动限流疏导预案;通过政企联动打造“我在重庆”主题街区,引入本土文创品牌,优化消费动线;增设休闲座椅、景观打卡平台,举办“城市回信”等文化活动提升体验感。

“我在重庆”大街区。江北区委宣传部供图

同时,区商圈办充分挖掘主题街区文化内涵,以“山城浪漫,重庆名片”为内核,厚植原创文化,先后打造并引进“我在重庆”集合店、喧闹东方大气茶、嗨吃猫等本土原创品牌。

改造后,“我在重庆”大街区全网曝光量超10亿次,“我在重庆”官方文创店的水晶小挂件日销1000余件,周边商家销售额同比增长30%,助推街区上半年零售额同比增加超2亿元,成为重庆文旅消费新地标。“政府既当好‘安全员’又做好‘服务员’,让流量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区商圈办负责人表示。

数字化改革是江北区优化服务的“关键一招”。一直以来,江北区不断坚持“机制创新”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以“软实力”吸引市场主体投资江北、建设江北、扎根江北。由此,新举措、新尝试不断实现。

率先在全市投用市场监管智慧终端,个体工商户设立实现AI审批,服务办件超4万家次。上线全市首个政府合同履约监管平台,填补监管空白,食品安全等13个领域实现线上监管、远程监管;西部金融法律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金融案件智审平台2.0版将集团案件立案时间缩短至32秒,受理金融案件5万件,涉案标的额达120.5亿元。

此外,江北区首批试点上线新电子税务局,提供智能应答19万次;延伸服务触角,梳理5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进园区,铺设社区“云综窗”远程导办系统,完成1300个事项流程系统配置,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承接全市跨区域协同办税服务试点,跨省互动40余次,把“两地跑”变“就地办”。迭代升级“小江都能办”品牌,强化“办不成事”窗口管理,“好差评”“民呼我为”处理率、满意率均为100%。

机会均等 激发民营经济内生动力

2024年9月,江北区首宗出让的标准地由新城片区企业重庆溯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成功摘牌,地块面积93.74亩。

此前,深交所上市企业——重庆溯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因新能源汽车市场热度持续升温,急需修建智能生产基地满足产能。“企业旁边虽有块空地可以利用,但隔了个小山坡,无法使用。”企业负责人焦急不已。

强大的土地空间支撑是厚植企业发展的土壤,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滋养企业发展的阳光,在企业需要支持的时候及时响应,就是雨露。港城管委会在走访中了解该企业诉求后,立即积极谋划、多方联动,为企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重庆溯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江北区委宣传部供图

重庆溯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成功摘牌该标准地后,港城管委会积极协调自然资源部门推动“三证齐发”,通过“提前介入审查、内部业务融合、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式,实现交地与交证“无缝衔接”,主动将以往“接力跑”的串联办理模式改变为现在“一起跑”的并联跟进模式,在最短时间内同时向建设单位发放“三证”,实现了交地和开工“双同步、零时差”。

重庆溯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扩能之路,是江北区优化发展空间,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工作的生动实践。这一案例不仅展现了江北区资源高效配置的能力,也印证了全区党员干部以“用户”思维,与民营企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服务理念。

此外,江北区建立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每年滚动储备民间投资可参与重大项目30个以上,发布民间投资机会清单400余项,投资空间超千亿;通过举行“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国资民企协同发展资产推介会,2024年,引进落户重点企业162家,签约金额超1100亿元。

从政策扶持到机制创新,从优化服务到保障公平,江北区以“无事不扰、有呼必应、说到做到、服务周到”的诚意,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截至2024年,全区民营企业满意度测评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营商环境便利度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未来,江北将继续强化服务纳税人意识,全方位营造礼遇企业、尊重企业的氛围,不断迭代服务机制、升级服务政策,力争2025年新增民营市场主体3万户,民营经济总量超1050亿元,为重庆市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贡献江北力量。(张柳萌)

(责编:盖纯、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