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人民日报记者遍神州

重庆宗申动力装备工程师昝伟——

捕捉声音里的故障线索

本报记者  王欣悦摄影报道
2025年04月18日23:5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绝活看点】

  昝伟,重庆宗申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装备工程师,从事设备维修、改造工作28年来,在故障诊断、技术改造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曾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昝工!3号机床又报警了!”在重庆宗申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宗申动力”)车间,技术员小王攥着振动监测仪,跑向正在调试设备的昝伟(见图)。

  作为一家专注于动力系统研发制造的企业,宗申动力主要生产制造摩托车、无人机、特种车辆等设备,首席装备工程师昝伟穿梭在各个不同的车间,努力保障机床稳定运行。

  经过检查,轴承温度、油压等常规参数全在阈值内。问题出在哪儿?“跟我来,问题不在机床本体。”昝伟爬上5米高的电缆桥架,一股焦煳味从螺丝缝隙飘出,只见他用测温枪对准发黑的接口,“是三相电流失衡引发谐波震荡,得先降温再维修。”

  2003年,昝伟进入宗申动力,负责设备维修工作。当时,用于控制电机的伺服驱动柜是国外进口的。“密密麻麻的外文说明书就像一本‘密码本’。”为了尽快掌握机器的“脾气”,他逐字查着字典,逐行翻译并标注中文含义,将每个按键功能、部件参数与实际电路对应起来。3个月后,被他标注得密密麻麻的说明书成了工友们传阅的“教科书”,每个外文术语旁都详细标注着中文释义。

  从一名检修“新人”成长为设备维保团队负责人,昝伟认为技能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努力。在28年的工作中,他坚持梳理总结工作经验,练就了“听声辨障”的绝技——仅凭机床运转时的异响,就能精准定位故障所在的点位。

  有一次,高精度曲轴加工线上的机床中,有一台频发警报,严重影响了生产线的连续运行,常规检查也没能解决问题。昝伟将目光投向生产线的前端。

  “问题会不会出现在送电设备上?”他爬上距离地面4米多的电缆桥架,一一测试配电系统铜排的温度,以判断是否存在故障。最后他闻到电缆桥架里面一个铜排有烧焦气味,发现铜排也出现了松动。昝伟立即决定为通风散热装置制作框架,安装水晶台布制作的挡帘,还对挡帘进行对半片状切割,以减少空气阻力,从而让热风通过散热装置排出,最后成功将设备温度降了下来。

  作为公司的业务骨干,昝伟不仅自身技术精湛,更积极地“传帮带”单位里的年轻人。近5年,他带出了23名徒弟,其中5人已成长为技术主管。他要求徒弟们每日完成“三个一”训练:记录一则故障现象、手绘一张电路图、复盘一次维修逻辑。

  如今,数控机床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精密化。面对这种趋势,昝伟正带领团队攻关预测性维护系统。焊接参数设定、质量检测标准、包装规格与标识……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说,“装备工程师不仅要懂机械原理,还要会解读振动频谱、热成像数据。”

  “未来的设备维修,将转变为集知识、技能与创新思维于一体的综合性挑战。而设备维修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深入理解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控制系统及先进制造技术,这是解决复杂故障、优化设备性能的前提。”昝伟说,“只有潜心钻研、精益求精,才能紧跟技术前沿,不断进步。”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8日 06 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8日 06 版)

(责编:秦洁、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