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绘就惠民新图景

过去一年,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依托通道枢纽优势,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生根,不仅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高地,更通过就业增收、生态改善、服务升级,让“通道经济”实实在在惠及民生。
产业集聚托起“就业梦”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贯通,为江津片区带来了产业集聚的“黄金机遇”。威马农机研发制造中心、菜鸟天猫国际保税西南自营仓等31个投产项目,串起了一条条活力四射的产业链,也托起了周边群众的“家门口就业梦”。
“以前种地年收入不到3万元,现在园区企业多了,我当上了叉车工,一个月就能挣6000多元!”珞璜周边村民王志洋在去年建成的重庆伟星咖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统计,园区已带动就业超20000人,其中本地劳动力占比达七成。
此外,园区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累计培养产业工人3000余名,让群众“有技能、有岗位、有奔头”。
随着年底51个项目的陆续投产,预计将新增就业岗位4000余个,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名副其实的“富民引擎”。
低碳项目守护“碧水青山”
西部陆海新通道不仅是物流通道,更是一条“绿色通道”。江津片区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群众共享低碳转型的红利。
江津大唐燃机项目投产后,年减排二氧化碳128万吨,可满足80万户家庭清洁用电需求;玖龙纸业“零废料”生产线通过智能化监测实现全流程减污降碳。
“现在空气更清新了,周末还能带孩子去附近的公园玩。”家住园区的市民张丽说。
不仅新建项目“含绿量”拉满,作为重庆市首个“无废园区”,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已构建起“一环两链、环链协同”的循环利用模式,形成原材料→产品→废弃物→再生原材料的闭环系统。
依托“一环两链”,园区通过热电联产模式年处理污泥41.7万吨,折合最大发电量近3800万千瓦时,利用脱硫石膏等固废生产绿色建材,联动1000多家企业形成材料、装备、汽摩产业集群,不仅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27万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34亿元,更以产城融合模式带动就业增长、基础设施升级和区域环境改善,生动诠释了“无废”理念推动民生发展的实践路径。
创新机制破解“急难愁盼”
如何让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成果更快惠及群众?江津片区创新“1+1+3+N”项目服务机制,即1个领导小组、1个项目公司、3会联动机制、N种特定服务,形成从项目签约到投产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同时重庆市首创的法治法律一体化中心,为江津区企业、群众提供“一站式”人事、民事、商事、外事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红岩先锋突击队”60天攻坚,协调解决大唐燃机项目440吨变压器运输难题;“项目秘书”为威马农机提供全程代办服务,缩短审批时间50%……这种“能现场解决的绝不过夜”的作风,让企业点赞,更让群众受益。
项目诉求办结率96%,群众满意率98%……一串串数据正是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以企业扩产带动周边就业扩容,项目提速促进基础设施升级的发展模式,形成机关效能提升与群众实惠落地的良性循环。
如今的园区,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搭建创新平台、提供暖心贴心服务助力落地企业“枝繁叶茂”,让更多项目企业接踵而至,让越来越多的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配套建设学校、人才公寓、体育健身中心等设施惠及更多群众……正在这种既促进产业升级又惠及民生的发展图谱下,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一步一脚印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双赢。(程雅琦、袁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