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恐龙+文旅”融合发展学术交流会举行

4月21日,黔江区举行“恐龙+文旅”融合发展学术交流会,来自恐龙研究领域、文旅界的专家学者等齐聚黔江,共同探讨黔江恐龙化石的学术价值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本次交流会分为现场考察、学术价值研讨、学术交流等环节。在发掘现场可以看到,黔江的恐龙化石规模庞大,恐龙化石种类繁多,岩壁上的化石形象栩栩如生,可深切感受到其独特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
黔江恐龙化石发掘点位之一。任峰摄
在学术价值研讨会上,重庆古生物研究院副院长代辉作了黔江恐龙化石保护与研究成果汇报。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发布了黔江恐龙化石学术价值成果。古生物专家们围绕黔江恐龙化石的学术价值、保护方法、研究方向等进行深入探讨。
在交流会中,专家学者们围绕“恐龙+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命题,分享了前沿理念、解读实践路径。通过分享成功案例、探讨合作模式,为黔江推动“恐龙+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和“路线图”。
据了解,黔江正阳恐龙化石赋存于上统白垩纪正阳组地层,距今约8000万年,不仅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白垩纪恐龙化石埋藏地,也是该区域已发现年代最晚的恐龙化石群,为研究东亚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演化提供了关键的时空坐标。
黔江正阳恐龙化石群资源丰富,已在正阳组发现2个稳定化石富集层位(最大厚度12米)、400余个化石露头及5个富集区,圈定分布范围达5.7平方公里,核心区达0.8平方公里。大规模的化石集群埋藏,为揭示恐龙集群行为、古生态特征提供了珍贵素材。
目前,黔江已保护性发掘化石3500余件,完成2000余块修理。标本涵盖蜥脚类(巨龙形类)、鸭嘴龙类、兽脚类(暴龙类)三大恐龙类群,其中不乏原地埋藏的完整骨骼及关联化石。新命名的长生黔江龙,其四足行走形态和腰带结构为研究鸭嘴龙类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除了显著的科研价值,黔江恐龙化石群的科普文旅潜力也十分突出。化石集中分布于正阳新城区,交通便利、配套完善,具备打造世界级地质遗迹的潜力。通过串联城市大峡谷、濯水古镇等景区,可形成“地质科普+生态文旅”融合品牌,推动黔江成为国际知名的古生物研学与旅游目的地。
今年6月,黔江将迎来高铁时代。随着高铁的开通,黔江的交通优势将更加凸显,成为连接周边省市的重要枢纽,这将为黔江的文旅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黔江区将充分利用这一交通优势,以“恐龙+文旅”为突破口,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黔江恐龙化石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获得’黔江正阳组’的独有命名,极具资源辨识度和文旅开发价值。”黔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黔江将深耕“龙”文章,打造恐龙遗址公园、探秘馆、博物馆、主题酒店和文化创意产业园,构建“科研+科普+研学+旅游”四位一体开发格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恐龙文旅胜地。(任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