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教育

重庆工程学院:多维合力促就业 五年帮扶助成长

2025年04月24日21:28 |
小字号

又临近一年毕业季,为助力毕业生就业,重庆工程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创新构建“在校四年+毕业后一年”的全程帮扶体系,通过多年实践,学校困难毕业生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超97%,专业对口率达90%,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探索出了一条兼具“温度”与“实效”的就业帮扶育人新路径,学校就业帮扶举措入选重庆市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

问题聚焦: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困境

为缓解近年来就业结构性矛盾,重庆工程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创新构建“在校四年+毕业后一年”的全程帮扶体系,以“三级责任网络”压实全员育人职责,以“校企共育+精准施策”弥补能力短板,以“政策托底+心理护航”扫除求职障碍。

据学校调查后发现,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面临内外双重困境。向内看,面试转化率较低,残疾毕业生求职周期更是远超平均水平;方言口音、经济压力、社交能力短板等问题,造成了焦虑情绪,加剧了“求职回避倾向”。向外看,部分企业因认知偏差,对特殊群体毕业生存在隐性歧视,导致求职通道受阻。学校70%专业对接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产业,但自动化、软件开发等岗位对实操经验的高要求,与困难学生实习资源相对匮乏形成了矛盾。企业需求与学生能力之间存在显著“适配鸿沟”。

帮扶体系:构建三方联动帮扶机制

针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困境,学校建立了“校、企、生”三方联动的帮扶机制。一是三级责任网络实现精准覆盖。建立“校领导统筹——职能部门联动——院系导师落实”三级责任体系,将就业帮扶纳入绩效考核。书记校长带队走访企业500余家,定向开发岗位1.18万余个;专业教师联合企业导师组建“双师团队”,累计提供一对一指导5000余人次;优秀毕业生成立“朋辈帮扶团”,开展模拟面试、技能培训200余场。二是政策支持破解现实难题。设立“扬帆求职基金”,覆盖交通、生活补贴等费用。试行“弹性实习”制度,允许困难学生分段完成实习。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践“就业缓冲池”,为毕业生提供毕业后3-6个月实习就业过渡期。三是校企共育强化职业能力。与京东、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开发“跨境电商运营”等校企联合微专业课程,困难学生优先参与;组织开展“宏志助航计划”“职商训练营”培训,帮助更多困难群体毕业生提升求职能力;举办“特殊群体专场双选会”,联合数十家企业进校招聘提供充足岗位。

就业培训。重庆工程学院供图

就业培训。重庆工程学院供图

靶向施策:分层分类精准赋能

学校根据困难类别,制定精准化帮扶策略,精准赋能每一位困难学生。一是学业帮扶:动态跟踪促学业提升。针对挂科、延毕风险学生,建立“一人一策”帮扶档案。例如,软件学院学生因挂科4门面临延毕,帮扶小组通过“专业教师补课+企业项目实训+毕业设计技改”组合方案,助其顺利签约技术岗位。二是心理干预:构建全程疏导体系。开通线上“职场解忧”平台,累计疏导焦虑个案150例。编制《大学生成长指导手册》,采用“目标分解法”提升求职信心;组织企业HR开展模拟面试工作坊,覆盖学生800余人次。三是精准赋能: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建立贯穿“123”课堂的就业指导体系,根据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创新启用AI赋能工具,形成从学业到就业全程的精准帮扶。

成效启示:构建可持续就业育人生态

学校“五年帮扶赋能”系统实践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就业质量显著提升。近年来,困难群体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不断提升,就业稳定性、就业岗位与专业对口度、高质量就业人数高于全校平均水平。二是育人模式创新突破。在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中,融合“《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及专业实践等课程,增设“职业韧性”“数字生存力” “实战胜任力”等功能模块,从源头上提升专业竞争力和就业胜任力。2024年,学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获市级课程大赛二等奖。三是社会协同效应显现。曾受学校资助的2015届毕业生张彬,荣获2023-2024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金。如今,他创办了重庆糗科网络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每年为学弟学妹提供超20个实习岗位,并捐资开设“糗科奖学金”;与学校深度合作的部分企业,主动为残疾毕业生提供优质岗位。“高校帮扶一小步,可以推动社会包容一大步。”与学校合作的某公益组织负责人的评价,道出了这项改革的深层价值。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将通过持续完善“五年帮扶赋能”体系,切实履行“不让一个学生因困难掉队”的教育承诺。(重庆工程学院)

(责编:荚天宇、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