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福三小:“筑溪”行动厚植乡土根基 提升学生文化认同

春光明媚的4月清晨,重庆市江津区双福第三小学(以下简称双福三小)的田径运动会上,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孩子整齐列队入场,随后,各班展开400米、1000米、跳高、跳远等项目的激烈比赛。
据了解,这所坐落于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双福工业园中心的学校,生源遍布大江南北,90.8%来自市外,覆盖全国13个少数民族的孩子在此求学。
篮球场上的风采跃动。双福三小供图
多元文化碰撞,带来新鲜活力,同时也意味着教师需要适应更多不同的情况。起初,很多孩子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认识不深,对家乡的记忆简单模糊,以至于对脚下的土地也充满陌生感,地方记忆缺失成了成长路上的绊脚石。为打破这一困境,双福三小自办学以来,一直坚持开启“筑溪”行动,在孩子心中开辟文化认同溪流,引领他们重构地方记忆。
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平介绍:“我们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孔子‘因材施教’和陶行知‘厚德载福’思想为基石,构建‘创美’课程综合育人体系。”该体系通过“力行美即实践性”让孩子在真实体验中触碰未来,以“生长美即过程性”呵护思维成长,用“探索美即悬念性”点燃探索热情,借“共生美即系统性”汇聚各方力量。
在“创美”课程框架下,三大课程群应运而生。语文老师裴艳艳参与了“源美课程”设计,她表示:“我们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带领儿童探寻地域文化根源,厚植文化基础,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尊重儿童,使其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美娃俱乐部里的小老师。双福三小供图
多元童声的音乐课堂。双福三小供图
“和美”课程群即特色化课程,包括文化融合、职业成长等。东风小康工程师、园区无人机研究基地创客导师录制《汽车制造探秘》《智能车间的一天》等职业讲解视频,通过虚拟工坊实现“云端职业体验”。“臻美”课程即个性化课程。以个性化实践反哺社区文化创生,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包括:创想与设计、志愿与服务、美娃俱乐部等。班主任刘老师分享道:“班上的孩子参与社区服务后,变得更有担当,懂得关爱他人了。”在育人路径上,学校通过“五维联动”,共筑儿童与地方的“双向赋能的成长姿态”与“共创福祉的童年行动”。来自贵州的学生家长刘先生说:“孩子转学才不到一年,对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很多,回家后还会跟我们分享他的所见所闻。她最开心的就是成为了苗族舞蹈社团的小老师。”学校还创新“福家共育”微课与家长联盟,化解文化断层。家长陈女士感慨:“微课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校教育理念,弥补了我们家庭教育能力不足,和学校配合更默契了。”
如今,“一起来筑溪”成效显著。维吾尔族学生阿依古丽开心地说:“我现在可喜欢双福了,这里就像我的第二家乡!”王平表示,孩子们适应性和归属感大幅提升,学习差异化减弱,心理韧性增强。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升,课堂参与度提高。学校凭借“创美教育”荣获多项荣誉称号。双福三小的实践,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为孩子未来铺就光明大道。(袁杰、王咏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