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几江街道的治理密码:当民生工程遇上清廉建设

近年来,江津区几江街道以“党建赋能、清廉聚力”为主线,创新构建“党建引领+阳光监督+清风润心”治理模式,推动老旧社区从“硬件焕新”到“软件升级”转身,实现了民生工程与清廉建设的深度融合,书写了“廉心连民心、治理惠民生”的基层治理新篇章。
织密“清廉网” 老旧小区蝶变“幸福家园”
在大什字社区的“四不挨”口袋公园,居民张阿姨轻抚新装的栏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片曾经的“隐患角”,如今已成为展现清廉治理智慧的“清风窗口”。
这一蝶变源于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实践。
面对空间权属复杂、居民诉求多元等难题,社区党委创新打造“红色管家+清廉观察员+商户联盟+居民智囊团”协商机制,成立由纪检委员、党员先锋、设计师和居民代表组成的“清风专班”。通过5轮“阳光议事会”,17条“金点子”被纳入改造方案:保留老黄桷树和健身设施,巧妙削坡化解高度差,新植木春菊、小茶花等“廉洁植物”100余株,最终将这里打造成集文化记忆、安全便民、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社区“共享客厅”。
社区创新推出的居民需求自提、改造方案自议、重大事项自决、巡查验收自办、实施效果自管——“五自工作法”全链条自治体系,精准覆盖20个老旧楼栋,成功破解加装电梯、路灯亮化等214件民生难题,推动基层治理从“社区单打独斗”迈向“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筑牢“防火墙” 阳光工程赢得百姓点赞
面对辖区90%以上楼栋超20年房龄的现状,社区党委创新构建“两协商一评议三公开”监督机制,为民生工程套上“廉洁紧箍咒”。
事前,通过“清风夜话”收集民意,形成“6+N”改造清单,将停车位施划、消防设施增设等20条居民建议纳入方案,实现群众改造意愿与项目实施的精准匹配;事中,强化过程管控,组建由纪检干部牵头,社区书记、网格长与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的“1+3+N”阳光监督小组,围绕工程招标、建材采购、施工质量等8个关键环节开展24次专项督查,建立22份“清风台账”并实行销号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流向、工程建设节点全程阳光透明;事后,严格效果评议,组织200余名居民代表对电梯加装、巷道翻新等23个重点项目进行“廉洁打分”,公开质量标准、资金流向、施工进度等关键信息,居民群众满意度达97%,推动基层监督效能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跃升。
三年来,社区改造投诉率下降65%,居民参与率提升40%,民生工程的“进度条”切实转化为群众心中的“幸福线”。
清风化雨 廉洁种子深植民心
在奎星广场的“清风茶叙区”里,居民围坐一起共话廉洁家风;在清风长廊,儒家圣人孔子、明代名臣江渊、革命先烈张清平的清廉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江公享堂内,廉政微电影展播轮番上演……这些独具特色的“清廉微场景”,成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廉洁教育阵地。
社区还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将全国劳模何朝刚的奋斗事迹、“兵妈妈”陈丽萍的家风故事融入楼栋微改造,打造“榜样力量”文化墙;依托奎星阁等历史地标,举办“翰墨清风”书画展、“好家风故事汇”等活动,让廉洁文化从“墙上”走进“心里”。
大什字社区的实践,是几江街道以“廉心”换“民心”的生动缩影,一幅“居有优屋、邻有和睦、业有乐群、风有清廉”的美好画卷,正在老社区的蜕变中徐徐展开。这不仅是旧貌换新颜的改造,更是一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实践,为新时代清廉村居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几江样本”。(程雅琦、廖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