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头图

策划活动、直播带货……长寿区保合村来了一群“不种地”的年轻人

“90后”“00后”新农人的乡村振兴实践

2025年05月07日08:08 | 来源:重庆日报网
小字号

长寿区龙河镇保合村,郑义宝(左)正在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摄于四月十一日)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4月11日清晨,长寿区龙河镇保合村,薄雾笼罩着柑橘林。25岁的郑义宝踏着露水走向村委会,路上不时有村民招呼:“小郑,吃早饭没得?”这个云南小伙用略带口音的重庆话应答,熟稔得像本地人。尽管距离不远,他还是加快了脚步——当天,一所职业学院的负责人将来到村里,商量共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郑义宝得提前去作准备。

郑义宝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保合青年”中的一员——2024年,曾在云南昆明工作的“90后”返乡建筑设计师杨雁淇、曾在重庆江津担任建筑行业施工监理的“00后”黄千禧、曾在贵州都匀从事乡村振兴服务的“00后”阳榆蕙,3名回到保合的长寿本地人,加上不远千里来到保合的郑义宝,几个几乎从来没有种过地的年轻人,开始扎根保合村,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

“保合青年”只是长寿区返乡青年的一个缩影。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长寿区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当地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乡土特色品牌,为返乡青年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尤其是最近几年,“90后”“00后”新农人占比逐年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

从求职碰壁到乡村破局

“毕业之前,我只来过一次重庆,对这座城市充满向往,也带着几分陌生。”2023年6月,刚从红河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郑义宝,带着简历只身来到重庆。“当时就想找份工作,让自己生存下来。”这个出生于2000年的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小伙回忆,连续两个月的求职屡屡碰壁,让他感到灰心,在即将动身回老家云南之际,一则2023年到乡村就业创业的招聘启事,让他看到了机会,报名、笔试、面试……当年8月底,郑义宝来到保合村。

初到之时,当地的基础设施让郑义宝感到惊讶——平整宽敞的道路通往家家户户,白墙灰瓦的民居、绿树环绕的小池塘颇有些江南小镇的意趣,完全颠覆了他对农村的认知。但新鲜感很快被孤独取代:由于不熟悉环境,整整两个月,他除了办公室和宿舍无处可去,工作推进也不顺利,让自己感到一丝惶恐,他甚至一度想放弃这份工作。

转机来自一场柑橘认领活动。

这时保合村推出了“我在慢城有果树”认养活动,返乡建筑设计师杨雁淇作为项目牵头人,想通过活动吸引长寿城区及周边市民来保合村认养柑橘树。

“杨姐姐,你们差不差人,我能不能来给你们搭把手、帮帮忙?”活动举行过程中,郑义宝主动准备物料、搬运物资,忙上忙下。活动结束后,杨雁淇问他:“要不要一起围绕乡村做点有意思的事?”郑义宝爽快应承下来。

于是,2023年底,杨雁淇、黄千禧、阳榆蕙加上郑义宝,因为志同道合聚集在了一起。“杨雁淇有创意、点子多,黄千禧是本村人熟悉情况,阳榆蕙为人亲和擅长人际交往,我则从小生活在农村……”郑义宝告诉记者,大家热情饱满,想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来。

慢慢地,郑义宝来到乡村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他最初只是想找份工作生存下来,而逐渐在乡村热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无论是与团队的年轻人,还是村里的老人在一起,都有一种久违的家人的感觉,让我只身待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并不感到孤独。”他还说,“哪怕今后不在这里了,也可以把在保合学到的东西带回去,助力家乡发展。”

“保合青年”的乡村实践

如果说郑义宝这个云南小伙不远千里来到长寿是始于一场“生存选择”,今年31岁的杨雁淇在两年前回到土生土长的保合村,更多的则源于对家乡的热爱和重新认识。

“我2013年就离开长寿到重庆主城念大学,毕业后在云南昆明工作了五六年。”杨雁淇告诉记者,2017年,她从重庆工商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昆明一家建筑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除了过年回老家一次,平时对家乡变化的了解,主要来自她在保合村当村干部的男朋友。

村里面基础设施越来越好、引进的产业项目越来越多、不少年轻人都慢慢回来了……杨雁淇发现,要不是因为有男朋友的不断讲述,自己对家乡的认识还停留在至少10年之前。“2023年5月,我回到了保合村,发现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可以让年轻人长期待下去的地方。”

回到家乡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杨雁淇有着人熟事熟的优势——举办活动时,村民接受度高、配合度也不错。

她和郑义宝几人推出的第一个项目就充满戏剧性——用村民凑的黄豆办一场豆腐宴。2023年底,村里的黄豆丰收了,他们决定让每户村民都出几两豆子,在村里办一台豆腐宴。

“当时生怕来的村民不多,所以我们不仅走访了保合村村民,还来到周边几个村,希望家家出豆子,搭伙办宴席。”预计四五十人的豆腐宴,最终竟吸引了300多村民参加。杨雁淇清楚记得,村委会的院坝摆满了桌子,年长者教年轻人磨豆浆、返乡厨师拿出绝手好活,一场成本不高、但热热闹闹的豆腐宴,不仅增进了乡里乡亲的感情,还意外促成了村民对这群年轻人的信任。

“乡村还有很多新的东西等着我们去体验!”通过策划组织几场活动,杨雁淇几人发现:乡村工作很有意思,乡村生活很有趣味,在这里工作并不枯燥,一场场活动下来,也拉近了团队和村民的距离。

就在2024年春暖花开之际,已经积累不少成功经验的杨雁淇、郑义宝、黄千禧、阳榆蕙决定正式组建“保合青年”团队。

妇女节活动、沃柑节、家庭助廉活动、相亲交友活动、六一儿童节集市活动……2024年,“保合青年”承接了30余场活动,实现营收30余万元。团队的成长,是经济效益之外的另一份收获:“你看郑义宝,从一开始只能打下手、搬物料,到写策划、搞外联、做执行、当主持。他的性格也从最初的寡言少语变得开朗起来,走在村里不时与村民主动打招呼。”谈及于此,杨雁淇骄傲之情溢于言表。而且就在去年底,“保合青年”又有新鲜血液注入——生于1999年的返乡青年阳岱辰也加入了进来。

引入更多“乡村合伙人”

“‘保合青年’不仅自身要成长为一股推动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还要吸纳更多‘乡村合伙人’。”今年25岁的黄千禧别看年纪不大,干起事来却是一股子认真。两年多前,他还在江津从事建筑行业施工监理工作,如今回到家乡,已成长为一名本土人才,同时也是“保合青年”的骨干。

“勇哥,血脐即将下市,马上又跟着要卖枇杷和蜂糖李了,你们有啥需求没得?”4月11日,黄千禧、郑义宝和阳榆蕙到村上一家专做果品供应链的企业,询问起对方需求。在他们的努力下,这家企业已成为保合村的“乡村合伙人”。

41岁的郭勇是长寿区长寿湖镇人,曾在成都做了8年鲜果供应链,拥有自己的成熟团队。

“当时想去垫江发展,同时也在周边区县考察,最终决定落户保合。”郭勇介绍,去年11月,他成立了长寿区满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入数十万元,对保合原有的一个闲置仓库进行改造,形成了一个5000多平方米的仓储空间,并建立了一支8人组成的电商团队,在面向川渝两地商超供货的同时,还搭建直播平台线上销售果品。

郭勇之所以落户保合村,不仅在于这里拥有便捷的物流优势,还在于“保合青年”的热忱感染了他:他们不仅积极帮助郭勇协调仓储场地,还帮助解决洗选包装等用工问题,就连销售果品的包装盒,也是团队无偿帮助设计,并申请了知识产权专利。

“他们是真正为企业着想,让我们在这片土地大展拳脚。”郭勇说,“现在公司一年四季果品销售不断,预计今年将实现营收1500万元。”

截至目前,保合村已吸引农产品种植、电商供应链、农文旅融合项目等“乡村合伙人”8名,“保合青年”还帮助龙河镇上百名青年群体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

夕阳西下,杨雁淇、郑义宝、黄千禧等人正在柑橘林里组织直播带货。他们指着正在直播的“乡村合作人”说,“乡村振兴不是让年轻人回来种地这么简单,而是搭建能让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培育能让他们生根发芽的土壤。”(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刘翰书)

(责编:盖纯、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